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道德境界的最好表现。其中,践履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神,是一种同时体现了道德、良知和情感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更是公认的社会道德课程。
践履源于《大学》中的名言:“君子行一不背仁”,意即行为正确、真实,不违背人伦的道德规范,并在个人修养的同时推广社会道德。在诗歌中,“践履”一词常被用来指代这种操守,激励人们以“扇扇红尘烟、一步一采莲”的可贵品质,在尘世里韵律走动,绽放出美丽的人生。
鲁迅的诗歌中异军突起的一首是《墓碣文》。第四段十二行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广泛流传。其中“引刀成一笑”的意象,实为勿忘人道的表现形式之一。
林语堂在平淡中散发出践履情怀。他宣吕洞宾的“道路以目”道理格外认同。“目力之重要,不亚于耳力,于辨别善恶角度,也同等的重要。一只好的眼睛,会试着把所有的历史与时间难题解决,最终达到对“替天行道”这种伦理的认知。所以这种看透物事和审核价值立场的本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带有德性禀赋的名称,就叫‘眼力’。正是这种眼力需要善加使用,方可践履大地,和谐共处。
荀子在《劝学篇》曾经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行动是需要起点的,没有起点就不可能有完成点。践履精神正是这种贯彻始终、稳重沉着的行为方式。在诗歌中,离不开对践履的提醒和呼唤。
与今天的社会相比,古代的诗人们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或许不太一样,但他们坚持不懈传递的「践履」这份崇高品质,在诗歌里依旧发出了充满活力的耀眼光芒。
宋代文学家陆游在其诗歌中写道:“斋心初静处,稍立见山干。午后慰寂灭,转觉气如兰。”这个场景简单自然,却是践履的实践。并不一定需要特别标志性的伟人、英雄、道德大亨,对践履这种精神的表达,往往包含于人生琐事、日常工作、人情世故之中。
余秀华的《长袖舞》中,好像笼罩着一层难以透彻的迷雾。“暗花开尽,你却在诉说,诉说那断肠长想,小楼梦住,那风景里的翠阴,都在流失我眼底”。在这种全盘界定后,践履成为了一种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余光中作为诗人的声名鹊起。他的诗,用践行着历史和现实的‘启示’向世间传递着高尚情感和思想,令人感到了温暖和鼓舞。他既是一个传统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开放、大胆的思想家,对集体还有个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
诗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孤独奔跑,也不是心灵孤独像死者一样躲起来。诗歌是生活的缩影和提炼,是我们的过客之中铿锵前行的大声音,更深刻和更真实。
向那些用诗歌保存并传递着践履精神的先驱和伟大的工匠们致敬!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2840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3-02im
2025-05-02im
2024-03-04im
2025-04-27im
2024-03-01im
2024-03-01im
2024-03-17im
2024-02-10im
2024-02-27im
2025-05-01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