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既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符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艾都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意义,并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之中。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与艾有关的诗句,让我们一起领略艾的诗韵。
“天干地支”的设定乃源自中国古代农历,其中“艮”是八个“卦爻”中的一个,而“艮”字正是指“艾”。因此,“艮”的划分成为了天干地支之一。以下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摸底题头韵: “艮节来临黄叶落,紧急长裁挽新衣。 独掩孤灯愁不眠,知君独向孟津回。”
在中国民间,艾草一直是防虫灭蚊、祈愿消灾的必备品,同时也是一种用途极多的草本植物。艾草装进棉袋叫“艾包”,经常蒸泡之后,便可成为艾灸用具。下面的楚辞选自 《玉楼春·燕婉歌》: “伯乐有马,千金市之;孙仲谋策,不肖自喻。 竞逐逢蒿,风吹艾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艾叶为夏令瘟疫与恶灵所畏惧的草。人们在过火时,会扔些废米、油糊、麦秆等进去,信上贴上纸钱,均燃之后,再撒些艾叶、茅根灰等。这就是所谓的驱邪降灾。以下为唐代杜审言的题议: “碧云澄蓝紫,青嶂耸秋窗。 银雀望西楼,凤阁到东岸。 分路芙蓉共气淡,万竿秋艾次低阳。 不知人事如攀藤,家住山间一望峰。”
夏天,鲫鱼、草鱼、黄鲤变得特别肥美,人们喜欢蒸、煮、糟计两种食品,其中又以糯米搭配艾叶把鱼包裹成丸子,做成大家喜爱的“鱼艾香囊”。以下为明代谢蕴之的《踏莎行》: “空中遗案几重危,就中有乘敲玉瑱。 不眠夜月兼狐兔,愁坐荒城次草荣。 门静荻阴常带雨,家斜桑柘最宜风。 去就何辞知夜渡,望江南北总迷津。”
艾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造型元素之一,每逢中秋佳节,把艾蒯编织成各种吉祥图案——如鞭炮,如星辰和玉兔等,寓意丰富,意味吉祥祝福。来看明代唐寅的《田园乐·山家夏日》: “萝薜蔓猗依古树,槐花间雀又啼花。艾史能文多少种,赵希愿作卖香家。”
王朝的历代帝王都会在重要节庆祭神之际陈列盛宴,民间除了宰杀牲口、供奉祖先和尊长等,贡赋往往还用上艾草制成的“艾酒”,香味四溢,甘甜可口。这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视觉想象空间,玉台芙蓉真秀丽,翠盖绣衣半遮迷。大都冷落群公目,不与巫山爵士期。以下为唐代白居易的《新乐府·席上送胡寄凤》: “马去不知归,人不见车过。 是时蟋蟀响,秋叶萧瑟声。 扪萝芳意夺,数槿迟行情。 古艾满场馥,新酒倒尘清。 静思悲风酒,独语野千岭。"
射箭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手段,久居边境的士人们在长期的刻苦训练过程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工匠技艺,还发明了一些类似于“火影的雾虎”的特种武器,陆续有了飞刀、星锤、月牙等, 当然更有用艾叶作箭羽的“鸡翎箭”了。以下选自宋代陆游的《钗头凤啼夜》: “闲匣镇簪纹,翠人墨刻分。 含羞腰带嫩,愁绝结香新。 凭阑风欲起,望九州归客。 偏惟戍楼头,大漠穷秋贼。”
可以说,艾叶是中药世界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妙品。相传,一名明代的徐姓神医,常年都在少林寺饮食,入睡前总喜欢在胁下空明的穴道烤艾叶。几天后,他按摩颈部,推开喉门,发现一根粗为刺绳但顺滑如绸,长达六寸左右的异物漏出。以下为清代张潮的《孔雀东南飞四首·其一》: “东南向去三万里,中有孔雀到真迹。 无限春愁黄叶生,百千工役空三令。 庙前桂额时崔嵬,林际霜花讵皎洁。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34792.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