鳫(hàn)是一种优美飞禽,被古人所喜爱。在唐诗宋词中,鳫也成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被引用到众多的诗句之中,彰显着作者对于自然美、生命美的追求和讴歌。
唐代名宰李德裕《送白舫陆留守归江东》中,“鳫照长沙堤,荷香晚烟微”是一句极富盛夏色彩的诗句。鳫在微波潋滟之间,散发出淡雅清香,构成了一个优美的幽静场景;换而言之,在李白《庐山谣》“徐长卿,向使当年戏马莫相亲”的天真乐观中,又有“猿啼三声泪沾巾,鹏抟八栋渚有神”的恢弘过人。这样无穷的创造力,更加彰显了鳫的高尚风度和奇妙魅力。
由于鳫的特殊身材和无尽灵动,不少诗句表现出:“鳫影舞朝晖,环波碧浪微”的美景。比如宋代赵明唐《元夕》中,“扫红压蓝,愁杀人,妆楼隔雨相望鸳鸯帐;纤雨斜风,晚烟轻带笑语花灯。目断鳫楼重抛田径杏林千树雨。扇波翻绿,鬟云盘素,散入珠帘暖被中”的意象,更是生动再现了一个辽阔梦幻的园林世界。
有时候,诗人会通过描绘鳫的沉静、飘逸、自由等品质,而凸显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远思索。这时候,“韶华虚过行舟空”、“骞宇含晴鳫扌才”、“野寺鸣钟花香艳,门临碧水鳫影低”等等一系列诗句,是诗人们对于鳫所带来的潇洒风采、寓意隐喻的精准刻画,也是对于生态环境、人文情感、自我反思等各种主题的多维延伸和涵盖。
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常利用口号诗、藏头诗等创作方式,在诗句中穿插或引入某些字眼。而鳫,则成为了一个经常被运用的词语。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藏头“鹤”字;宋代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丙辰重阳》中,“弓影摇曳霜飞乱,象床红烛小蟾困。昨夜青门梦,今宵金络牵”。藏头“鳫”字;近现代吴宓的《一棵开花的树》中,“攀条篱下鳫,闻竹岸外鸥。”藏头“童”、“鱼”字因其谐音,更是创造出了“童年里,鱼跃成鳫”的深刻联想。
总的来说,鳫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成为了自然美、生命美的象征,也被高度赞誉为文化符号中的一枚瑰宝。而人们所欣赏和探究的不仅仅是鳫自身的优美和神秘,更是鳫所带来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态度。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12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4-01-17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6-19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3-06-18im
2025-02-09im
2025-04-17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