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解析

作者:im 时间:2024年03月06日 阅读:52 评论:0

   水调歌头:夜月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解析

  >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美食家。

  > 二、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又名《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中秋节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的忧郁情绪中,望着浩瀚的明月,因而产生了创作此词的灵感。

  > 三、赏析

  1. 起笔: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明月几时有”是全词的第一个疑问句,也是全词的总领句。这句词点出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太空,引发了诗人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2. 铺陈: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第二个疑问句,是全词的铺陈句。这句词把诗人的思绪从人间引向月宫,想像月宫中嫦娥的寂寞生活。

  3. 议论: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第三个疑问句,也是全词的议论句。这句词写诗人想要飞升月宫,但又担心月宫过于寒冷,无法适应。这句词表达了诗人对月宫的向往和畏惧的复杂情感。

  4. 抒情: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第四个疑问句,也是全词的抒情句。这句词写诗人在月下起舞,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尽情享受月光的清辉。这句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四、结语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词,也是一首咏月的词。这首词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词语言清新优美,意境优美深远,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艺术才能。

  > 五、拓展阅读

  1.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认为是宋词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杰作之一。

  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节的必唱曲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当代艺术散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708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