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在诗歌中,动植物往往是代表深远含义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象。本文将以秃鹫和高山为主题,探讨其中的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内涵。
“鹫峰如削饼,独立绝沟壑。”——李白《夔州卢氏山行二首》
这句诗句描写了秃鹫栖息的地方——鹫峰。它们常在峰顶附近栖息,耐寒耐饥的习性也使其能够在高山之中生存。李白此处所描绘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故用“如削饼”、“独立绝沟壑”等形容词以突出秃鹫的霸气。
“养育生命的不仅有阳光、田野、湖泊,也有秃鹫。”——罗隆基创
这句话为我们打破了过去关于秃鹫“邪恶”或“恶心”的印象。秃鹫虽然是以尸体为食物,但它们对于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动物死亡后的传染病、促进资源循环等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应简单地将自己的审美观加诸在动物身上,而应多从生态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它们。
“秋天的沵山有一架秃鹫的木雕,望起来落寞而险恶。”——张艺谋《影子 瘦西湖夜景》
影视作品中描绘的秃鹫如果没有很好地与文化背景结合,就容易被误解或夸张。张艺谋用“落寞”、“险恶”这样的词语来描述秃鹫的雕像,使得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注意到秃鹫所代表的常常是无情和残酷的一面。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胡笳哀。胡兵夜马沙场香,燕然未勒武威名。”——王之涣《登鹳雀楼》
“燕然未勒武威名”一句中的“燕然”便是指今天的青海燕山,苍茫的青藏高原就在此处。王之涣赞美的不仅是高山,更是这个与高山紧密相连的黄河文明古城,是那种在岁月长河里刻下不朽印记的气韵。
“空如也,千寻壑岩屏障森。”——李商隐《登幽州台歌》
高山并不只是可以攀登和欣赏的景点,在文学中还是防止战争爆发、保护领土安全的天然屏障。李商隐写下的“屏障森”形象鲜明地表达了高山对于自然与人文的巨大意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这句诗中的“雪山”便是祁连山脉,支撑着青藏高原的大地。而文学中的青海之美也几乎没有绕过这里,殊不知,青海之外的山川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其美。王昌龄描绘的“孤城遥望”则表现了这种油然而生的恒久情感和遥远的思念。
秃鹫和高山,在诗歌中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象,但却都具有无法替代的实用价值。在文学创作时,它们常常被拟化为主人公所要表达的隐喻,向读者展现又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世界。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846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5-10-1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4-02-27im
2024-03-04im
2024-02-28im
2024-03-02im
2024-03-01im
2024-03-04im
2024-02-29im
2024-02-28im
2024-02-29im
2024-03-02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