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些生僻的汉字组合,让人一时不知如何发音。"泂酌"就是这样一个词语,它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让许多人困惑于它的正确读音,本文将从"泂酌"的发音入手,逐步探索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词汇。
"泂酌"的正确读音
首先解决最基础的问题:"泂酌"究竟怎么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泂"读作jiǒng(第三声),"酌"读作zhuó(第二声),quot;泂酌"的正确读音是jiǒng zhuó。
"泂"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属于生僻字范畴,这可能是导致许多人读错的主要原因,这个字由"氵"(水字旁)和"冋"组成,从字形上就与水有关联,而"酌"字相对常见,有倒酒、饮酒、斟酌等意思,由"酉"(与酒有关的偏旁)和"勺"组成。
常见的错误读音包括将"泂"误读为tóng(同)、dòng(洞)或jiōng(扃),将"酌"误读为sháo(勺)或zhuō(拙),这些误读大多源于形近字的干扰或偏旁部首的误导。
"泂酌"的基本含义
"泂酌"一词源自《诗经·大雅》中的《泂酌》篇,其本义是指从远处舀取流水,在古代,"泂"表示远、深或清澈的水,"酌"则表示舀取、饮用。"泂酌"最初的字面意思就是"从远处取水"或"取用远处的清水"。
在《诗经·大雅·泂酌》中写道:"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意思是:从远处舀取那流动的积水,把它舀来这里,可以用来蒸煮食物,这里的"泂酌"描绘了一幅古人取水炊爨的生活场景。
随着语言的发展,"泂酌"的含义逐渐扩展和深化,在后世的使用中,它不仅可以指实际的取水行为,还被赋予了"广泛采纳"、"深思熟虑"等抽象意义,成为比喻吸收智慧、采纳意见的雅致表达。
"泂酌"在古籍中的出处与用法
"泂酌"最著名的出处当属《诗经》。《诗经·大雅·泂酌》是一首赞美诗,传统解释认为是歌颂周王能够广泛采纳民意、普惠百姓,诗中通过取水炊饭的日常生活比喻,暗示君主应当像取用清水一样广泛汲取民智,施惠于民。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毛诗笺》中注解:"泂,远也,酌,取也,言远取彼水潦,尚可以餴饎,况君子之道乎?"意思是:从远处取水尚且可以蒸煮食物,更何况君子之道呢?强调君子应当广泛汲取各方资源。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泂,远也,酌,挹也,言远酌行潦之水而挹之,则可以餴饎而食矣。"同样强调了从远处取水的字面意思,并引申为广泛采纳的寓意。
除了《诗经》外,"泂酌"一词在后世文献中也有出现,但使用频率不高,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中有"泂酌民言"的用法,意为广泛听取民众意见;清代一些文人笔记中也偶见使用,多取其"广泛采纳"的引申义。
"泂酌"的现代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汉语中,"泂酌"已成为一个极为生僻的词汇,日常交流中几乎不再使用,在特定领域和场合,它仍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应用空间。
在文学创作领域,一些追求古典韵味的作家偶尔会使用"泂酌"来增添文采,比如描写品茶场景时,用"泂酌清泉"比直接说"取用泉水"更显雅致;在表达广泛征求意见时,"泂酌众议"也比"广泛听取意见"更具文学性。
在学术研究特别是古典文学、历史学研究领域,"泂酌"作为《诗经》中的重要词汇,自然成为研究对象,学者们通过分析"泂酌"的语义演变,探讨古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文化价值角度看,"泂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的智慧。《泂酌》诗中蕴含的治国理念——君主应当像汲取远方清水一样广泛采纳民意,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在现代管理中,"泂酌"所代表的开放包容态度同样适用。
"泂酌"相关的文化知识
了解"泂酌"不仅限于知道它的读音和意思,还可以拓展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知识。
与"泂酌"相关的成语有"兼收并蓄"、"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等,都表达了广泛吸收、采纳的意思,反义的则有"刚愎自用"、"闭目塞听"等。
在古代礼仪中,"酌"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动作,指斟酒敬献,由此发展出"斟酌"一词,表示反复考虑、权衡,而"泂酌"则更强调来源的广泛性和距离感。
《诗经》中与《泂酌》篇风格相近的还有《卷阿》、《民劳》等,都是通过具体生活场景比喻治国理政的道理,体现了《大雅》"言王政之所由废兴"的特点。
从文字学角度看,"泂"与"迥"(jiǒng,远的意思)、"炯"(jiǒng,明亮的意思)同源,都有"远"或"明亮"的义项;"酌"与"爵"(古代酒器)、"醮"(祭祀敬酒)等字相关,都与酒文化有关联。
"泂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正确的读音jiǒng zhuó开始,我们逐步探索了它的本义、引申义、古典出处和现代价值,它不仅是《诗经》时代取水炊爨的生活写照,更升华为广泛采纳、集思广益的智慧象征。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泂酌"所蕴含的开放包容精神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集体决策,都应当像古人取用远方清水一样,保持开阔的视野和虚心的态度,广泛汲取各方精华。
虽然"泂酌"已不再是日常用语,但通过了解这样的古典词汇,我们得以触摸中华文化的深层脉络,在古今对话中获得新的启示,下次当您遇到生僻字词时,不妨也像"泂酌"一样深入探究,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493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