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诗名的由来与作者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空中,"野望"作为诗名首次出现在唐代诗人王绩的笔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生于官宦世家,却因不满隋末乱世而选择归隐,这种人生选择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王绩的《野望》创作于其隐居东皋时期,大约在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当时隋朝刚亡,唐朝初建,社会仍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王绩曾短暂出仕唐朝,但很快又因政治理想与现实不符而再度归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野望"二字作为诗题,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王绩之前,虽有诗人描写野外远望之景,但将"野望"直接作为诗题却是首创,这一诗名简洁而富有意境,"野"字既指自然环境,也暗含远离尘嚣之意;"望"字则包含视觉活动和心理期待双重含义,王绩通过这一诗题,奠定了后世"野望"题材的基本范式。
《野望》原诗解析
王绩的《野望》全诗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的行为状态。"东皋"是王绩隐居之地,"薄暮"点明黄昏时分,这一时刻本身就带有沉思和忧郁的特质。"徙倚"形容诗人徘徊不定的样子,"欲何依"则道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无所依托感,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图景,"树树"、"山山"的叠词运用增强了画面的广袤感和普遍性,"皆"、"唯"二字则强化了秋色与夕阳的统治性存在,这两句不仅写景精准,更通过自然景象的衰飒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萧瑟。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入动态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两个典型场景,牧童驱赶牛犊回家,猎人带着猎物归来,这些日常景象在诗人笔下显得宁静而富有生机,然而这种宁静背后,却暗含着诗人与这种生活的疏离感。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道出了诗人的孤独与精神追求。"无相识"既指现实中缺乏知音,也隐喻诗人与时代的隔阂。"采薇"典出《诗经·召南·草虫》和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故事,前者表达思念之情,后者象征高洁之志,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坚守节操的精神状态。
整首诗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展现了王绩作为隐逸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诗中既有陶渊明的田园风味,又带阮籍的忧愤之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野望》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王绩《野望》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其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艰深的典故,只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黄昏图,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表达方式,正是王绩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意象选择上,王绩善于捕捉富有典型意义的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秋色"、"落晖"、"牧人"、"猎马"等意象不仅生动具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这些意象的组合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越具体时空的艺术境界。
在结构安排上,全诗遵循了"起承转合"的古典诗歌结构原则,首联起笔,交代背景;颔联承接,铺陈景物;颈联转折,引入人事;尾联合拢,抒发情怀,四联之间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展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野望》的另一个重要艺术成就是其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王绩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也不是直白抒发感情,而是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诗中的秋色、落晖既是客观景象,也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投射。
从诗歌发展史角度看,王绩《野望》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题材和表现方式,在他之后,"野望"成为诗人常用的题目,如杜甫的《野望》、王禹偁的《野望》等,都受到王绩的影响,可以说,王绩的《野望》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登高望远"题材的基础范式。
《野望》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王绩《野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受到王绩的启发,特别是王维的《渭川田家》等作品,在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上都能看到《野望》的影子。
宋代以降,《野望》的影响更为广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化用或借鉴王绩的诗意,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在艺术构思上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代诗评家对王绩《野望》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王绩诗"朴淡自然,真趣洋溢",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五言律前此虽有所作,而气象风格未开,至王绩乃为正始。"认为王绩是五言律诗成熟期的重要开创者。
近现代学者对《野望》的研究更加深入,闻一多先生指出,王绩的诗"已经摆脱了六朝绮靡余习,开唐代清新诗风",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也论及王绩诗歌的过渡性意义,认为他是"从六朝到盛唐的桥梁"。
在当代,《野望》被收入各种唐诗选本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传诵最广的唐诗名篇之一,学者们从语言学、美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不断发掘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王绩的《野望》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简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开创了"野望"题材的先河,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这首诗不仅艺术成就高超,而且生动反映了隋唐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
《野望》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被传诵和研究,关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在这个意义上,王绩的《野望》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当我们今天重读这首一千四百多年前的诗作,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坚守,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永恒魅力——它超越具体的历史语境,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561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5-10-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30im
2024-02-27im
2024-03-01im
2025-04-23im
2025-04-30im
2025-04-22im
2025-04-19im
2025-02-09im
2024-03-04im
2025-04-18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