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林升,除了题临安邸,他还写了哪些诗?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0日 阅读:79 评论:0

一、林升:被一首诗定义的诗人

宋代诗人林升,除了题临安邸,他还写了哪些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诗人林升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他几乎完全被自己的代表作《题临安邸》所定义,以至于后人提起他时,往往只知道这一首诗,这首讽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的名作,以其尖锐的政治批判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讽喻诗的典范之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同时暗含对统治者醉生梦死、忘却国耻的深刻讽刺,quot;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尤为精妙,通过地理空间的置换,揭示了南宋朝廷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

正是这首诗的巨大成功,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林升作为诗人的其他面向,在历代诗话、笔记中,关于林升生平的记载极为稀少,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他的确切生卒年份,只知道他是南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在位)的士人,这种生平信息的缺失,使得林升的其他诗作长期被忽视,甚至被误认为他只写了《题临安邸》这一首诗。

二、林升存世诗作考辨

经过学者们的辑佚考证,目前可以确定为林升所作的诗共有五首,除《题临安邸》外,其余四首分别是:

1、《冷泉亭》: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这首诗延续了林升对西湖景观的关注,但视角从社会批判转向了个人感悟,诗中通过冷泉水的"清"与西湖的"浊"对比,暗喻士人进入官场前后的变化,体现了林升对个人节操的重视。

2、《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这首小令风格的诗歌展示了林升在词体创作上的才能,作品以江南山水为背景,抒写离情别绪,语言清丽婉约,与《题临安邸》的犀利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3、《西湖》: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诗纯然写景,描绘夏日西湖的荷塘盛况,色彩明艳,意境开阔,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的名句高度相似,引发了关于两首诗先后关系的学术讨论。

4、《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田园小诗风格清新自然,通过儿童追蝶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其白描手法与杨万里的"诚斋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林升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纵观林升现存诗作,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

在地域上,他的诗歌多以南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题材,尤其是杭州西湖及其周边景色,这既反映了南宋文人偏安江南的地域特征,也体现了林升对身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

在风格上,林升的诗作呈现出多样性。《题临安邸》的尖锐讽刺、《冷泉亭》的含蓄隐喻、《长相思》的婉约抒情、《西湖》的明快写景以及《宿新市徐公店》的质朴自然,显示了他驾驭不同风格的能力。

第三,在思想上,林升的诗作既有对国事的忧愤(《题临安邸》),也有对个人道德操守的思考(《冷泉亭》),还有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西湖》《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精神世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冷泉亭》中"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的感叹,与《题临安邸》的批判主题形成互文关系,共同构成了林升对南宋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这种从自然物象中引申社会批判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艺术的精髓。

四、林升诗歌的接受史与当代价值

林升诗歌的接受过程颇具戏剧性。《题临安邸》因其鲜明的政治批判性,在历代选本中常被收录,而其他诗作则长期湮没无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地方志和宋人笔记中陆续发现林升的其他作品,才逐渐还原出他更为完整的创作面貌。

这种接受上的不平衡,反映了文学史选择机制的某些特点:那些最符合时代精神或编者趣味的作品往往被突出,而诗人的其他面向则可能被遮蔽,林升案例提醒我们,对古代诗人的认识应当尽可能全面,避免以偏概全。

从当代视角看,林升诗作的多元风格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在《题临安邸》中,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冷泉亭》中,我们看到对个人道德底线的坚守;而在那些写景咏物的小诗中,我们又看到对生活本真之美的发现,这种多元价值的并存,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五、结语

重新发现林升的完整诗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位宋代诗人的认识,也为理解南宋士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从《题临安邸》的政治关怀,到《长相思》的儿女情长,再到《宿新市徐公店》的生活情趣,林升用他的诗笔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多重面相。

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像林升这样被"一首诗定义"的诗人并非个例,他们的遭遇提醒我们:古代文学研究应当不断回归文本本身,以开放的心态重新发现那些被部分遮蔽的声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中国诗歌传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林升的其他诗作或许在艺术成就上不及《题临安邸》那样突出,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诗人的完整肖像,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社会批判者,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宋代士人——他会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也会为爱情的离别黯然神伤;既能犀利地针砭时弊,也能恬淡地欣赏自然之美,这种完整的人格呈现,或许才是林升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047.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