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里"聒"怎么读?——解读古诗词中的生僻字音与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中,白居易的《长相思》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流传千古,当现代读者面对其中"聒"字时,往往会产生疑问:这个字究竟该如何发音?它在这首词中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内涵?本文将从"聒"字的读音出发,深入解析《长相思》的艺术魅力,探讨古诗词中生僻字的学习方法,并揭示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
一、《长相思》中的"聒"字解析
白居易的《长相思》全文如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首表达深闺愁思的词作中,"聒"字出现在最后一句,成为情感高潮的点睛之笔。"聒"究竟怎么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聒"读作"guō",属于第一声,这个字的本义是指声音嘈杂、吵闹,常用来形容环境喧嚣或声音扰人,在古汉语中,"聒"字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在诗词中却往往能起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长相思》的语境中,"聒碎乡心梦不成"描绘的是一种被外界嘈杂声音打扰而无法入眠、无法梦回故乡的情景,这里的"聒"不仅指物理上的声音干扰,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无法平静的焦躁情绪,白居易于此处选用"聒"字而非更常见的"吵"或"闹",正是因为"聒"字带有一种持续不断、难以摆脱的烦扰感,更能表现思妇长夜难眠的痛苦。
从字形上看,"聒"由"耳"和"舌"组成,寓意着声音通过耳朵进入心灵,舌头则暗示了声音的来源可能是人声,这种构字法本身就蕴含了声音扰人的意象,与词中表达的意境高度契合。
二、"聒"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艺术
"聒"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高频词汇,但诗人们往往能在关键处以"聒"达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除白居易外,多位著名诗人都在作品中运用过"聒"字。
王维在《青溪》中写道:"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聒聒浪花翻,潺潺溪流急。"此处的"聒聒"形容浪花拍打的声音,与后句的"潺潺"形成音韵上的呼应,共同营造出溪流湍急的动感画面,王维以"聒"字捕捉自然声响,展现了其"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艺术追求。
杜甫在《夏日李公见访》中也有"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聒耳蛙声闹,惊心柳絮斜"的句子,这里"聒耳"与"惊心"对仗,通过听觉感受的描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蛙声的"聒"与柳絮的"惊"相映成趣,表现出杜甫观察入微、用字精准的特点。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南涧中题》有"聒聒鸣玉涧,终朝响寒玉"之句,以"聒聒"形容山涧流水声,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又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孤寂与不安。"聒"字在此处产生了反讽效果——本应悦耳的流水声,在诗人听来却成了扰人的噪音。
回到白居易的《长相思》,"聒"字的运用体现了其"通俗中见精深"的语言风格,白居易作诗追求老妪能解,但又能在平易中见精巧。"聒"字虽非生僻,但精准地捕捉了一种特定状态下的听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
三、古诗词中生僻字的读音规律与学习方法
古典诗词中类似"聒"这样的字并不少见,它们往往成为现代读者理解的障碍,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是深入欣赏古诗词的必要前提,面对生僻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规律至关重要,汉字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成。"聒"字就是典型的形声字,"耳"为形旁,表示与听觉有关;"舌"为声旁,提示读音与"舌"相近(古音中"舌"与"聒"发音更接近),掌握这一规律,就能推测许多生僻字的读音和大致含义。
善用工具书和数字资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传统辞书对字音字义有详细记载;现代手机应用如"汉典""新华字典"APP等,可以随时查询生僻字,对于诗词中的多音字,要特别注意其在特定语境中的读音选择,如"聒"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guō一个读音,但在某些方言或古音中可能有变异。
通过大量阅读培养语感,古诗词中的字词往往在反复出现中形成固定用法,如"聒"字常与"耳"搭配成"聒耳",与"噪"连用为"聒噪",与"喧"组合为"喧聒",熟悉这些常见搭配,就能在遇到生僻字时更快理解其义。
了解音韵学基础知识对读准古诗词字音大有裨益,许多古诗用今天普通话读来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如《长相思》中"聒"与前面的"楼"、"回"、"时"等在唐代同属一个韵部,掌握一些基本的古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诗词的音韵美。
四、《长相思》中"聒"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与文化内涵
回到《长相思》这首词作,"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通过"聒"字的巧妙运用,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情感空间,表面看,这是描写外界声音打扰了思妇的梦境;深层而言,它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与思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心"代表着对故乡、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当这种思念被"聒碎",意味着连在梦中相见的慰藉也被剥夺了,这种痛苦比单纯的失眠更为深刻——它不仅失去了现实的相聚,也失去了想象中的团圆,白居易通过"聒"这一听觉意象,将无形的思念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聒"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静"的崇尚和对"噪"的排斥,儒家讲究"非礼勿听",道家追求"大音希声",佛家推崇"清净耳根",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聒"成为了一种需要克服的心灵干扰,白居易笔下被"聒"声打扰的思妇,实际上也是被世俗烦忧困扰的文人的隐喻。
"故园无此声"的结尾更强化了这种文化对比。"故园"作为精神家园的象征,代表着宁静、和谐与归属;而当下环境的"聒"声,则象征着现实的纷扰与不适,这种对比不仅存在于空间上(故乡与他乡),也存在于时间上(过去与现在),构成了多维度的怀旧情绪。
五、古典诗词语言现代传承的思考
"聒"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已大大降低,但它所表达的那种持续不断、令人烦躁的听觉体验却依然存在,今天我们可能用"吵"、"闹"、"嘈杂"等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都无法完全替代"聒"字的独特韵味。
古典诗词中类似"聒"这样的字词,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精妙感受力的语言结晶,它们精准地区分了不同性质的声音对人的不同影响:大声为"喧",杂声为"嘈",扰声为"聒",乱声为"嚣",这种细腻的分辨能力,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逐渐丧失的。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小而美"的字词教学,与其死记硬背字音字形,不如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字背后的感官体验和文化内涵,当学生理解"聒"不只是"吵",而是一种特定的、持续的声音干扰时,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就会变得更加敏锐。
对创作者而言,古典诗词中"聒"字这样的精妙用词也提供了宝贵启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听觉环境比古代更加复杂多样,我们是否也能找到恰当的字词来捕捉当代特有的声音体验?如手机通知声的不断"叮咚",社交媒体的信息"轰炸",这些是否也是新时代的"聒"?
一个小小的"聒"字,在《长相思》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通过解析这个字的读音、意义及其在诗词中的运用,我们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的读音问题,更打开了一扇理解古典诗词艺术的大门,古诗词中的生僻字不是阅读的障碍,而是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密码,当我们学会解读这些密码,就能更深入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现代生活中传承这份珍贵的语言遗产。
下次当你夜不能寐,被各种声音干扰时,或许会想起白居易笔下那个"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夜晚,并从中找到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永恒魅力的体现。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18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2025-10-2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