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女谣》于鹄怎么读?——一首唐代田园诗的韵律与意境解析
文章正文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唐代诗人于鹄的《巴女谣》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田园诗中的一颗明珠,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这首诗时,常常会对题目和作者的读音产生疑问:“巴女谣”该如何正确朗读?“于鹄”这个名字又该怎么念?本文将从读音、诗歌背景、内容赏析以及艺术特色等多个角度,全面解读这首唐代小诗的魅力。
一、《巴女谣》的正确读音与作者简介
我们需要明确这首诗的标题和作者的准确发音:
《巴女谣》:读作“bā nǚ yáo”。
- “巴”指古代巴地(今四川、重庆一带);
- “女”即“女子”;
- “谣”是民间歌谣的意思。
于鹄:读作“yú hú”。
- “于”是姓氏,读第二声;
- “鹄”通“鹘”(hú),指一种猛禽,在古文中也可读“gǔ”,但在此处一般读“hú”。
于鹄是唐代中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跃于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他的诗风质朴自然,擅长描写田园生活和民间风情,《巴女谣》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巴女谣》的诗歌原文与白话翻译
《巴女谣》全诗如下:
>巴女谣
> 于鹄
> 巴女骑牛唱竹枝,
> 藕丝菱叶傍江时。
> 不愁日暮还家错,
> 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巴地少女放牛归来的田园画面:
“巴女骑牛唱竹枝”:巴地的少女骑在牛背上,唱着当地的民歌《竹枝词》。
“藕丝菱叶傍江时”:此时江边长满了莲藕和菱叶,一派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不愁日暮还家错”:少女并不担心天色已晚、回家时认错路。
“记得芭蕉出槿篱”:因为她记得自家门前有一株高大的芭蕉树,从木槿篱笆中探出头来。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于鹄的《巴女谣》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等诗人的田园诗传统,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诗中“藕丝菱叶”“芭蕉槿篱”等意象,既富有南方水乡特色,又透露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诗中的“巴女”并非深闺中的贵族女子,而是乡村里天真烂漫的放牛少女,她骑牛唱歌,无忧无虑,甚至“不愁日暮还家错”,展现出一种纯真自由的生活态度。
“竹枝”是巴蜀一带的民间歌谣,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对其进行过整理和创作,于鹄让巴女“唱竹枝”,既点明了地域特色,也增添了诗歌的民歌风味,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记得芭蕉出槿篱”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没有直接写少女如何认路,而是通过“芭蕉”这一标志性景物,含蓄地表现出她对家的熟悉和依恋,使整首诗余韵悠长。
四、《巴女谣》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全诗仅四句,却通过几个典型意象(骑牛、竹枝、藕丝、芭蕉)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乡村画卷,体现了唐代绝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点。
于鹄的《巴女谣》与刘禹锡的《竹枝词》、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作品一样,展现了唐代文人关注民间生活的创作倾向,对后世田园诗和民歌体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女谣》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唐代小诗,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最动人的田园风光,通过解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学习正确的读音(“于鹄”读yú hú,“巴女谣”读bā nǚ yáo),更能感受到唐诗中那份纯净自然的诗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读一读这样的古诗,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简单与美好。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39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4-02-25im
2025-04-17im
2025-04-17im
2023-06-14im
2025-04-17im
2025-04-21im
2025-04-18im
2023-05-25im
2023-06-0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