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字眼,它本义为光明照耀,引申为光辉灿烂、显赫盛大之意,这个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往往能营造出一种明亮辉煌的意境,为诗句增添光彩,探寻含"煜"字的诗句,不仅是对古典文学中特定字词使用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文化中光明意象的深入理解,本文将从"煜"字的本义出发,系统梳理其在历代诗词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艺术表现,并探讨这一字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煜"字的本义与演变
"煜"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许慎解释为"熠也,从火昱声",意指光亮照耀的样子,从字形上看,"煜"由"火"和"昱"组成,"火"表意,"昱"既表音又表意(昱本身也有光明之意),两者结合强化了光明闪耀的意象,在古代文献中,"煜"常用来形容日光、火光等明亮耀眼的状态,如《淮南子·本经训》中"焜昱错眩,照耀辉煌",就是用"昱"(与"煜"相通)来形容光线的强烈。
随着语言的发展,"煜"字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指物理上的光亮,也用来比喻人的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六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煜"字开始频繁出现,用以营造华丽绚烂的文学意境,到了唐宋时期,"煜"字在诗词中的运用更加娴熟,成为诗人表达光明、希望、辉煌等情感的重要字眼,值得注意的是,"煜"字在古诗词中常与其他表示光明的字组成复合词,如"煜熠"、"煜爚"、"煜霅"等,进一步丰富了其表现力。
唐代含"煜"字的诗句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煜"字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多有出现,且运用精妙,初唐诗人韦应物在《夏冰歌》中写道:"碎如坠琼方截璐,粉壁生寒象筵布,玉壶纨扇亦玲珑,座有丽人色俱素,咫尺炎凉变四时,出门焦灼君讵知,肥羊甘醴心闷闷,饮此莹然何所思,当念阑干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quot;莹然"一词虽未直接用"煜",但意境相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光明意象的追求。
盛唐时期,李白在《明堂赋》中写道:"熠乎碧光之堂,炅乎琼华之宫。"这里的"熠"与"煜"意义相近,都是形容建筑金碧辉煌的样子,杜甫在《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中有"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之句,虽未直接用"煜",但其对光线的描写方式影响了后世对"煜"字的运用。
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写道:"灯烛光煜爚,香炉气氤氲。"这是唐代诗歌中直接使用"煜"字的典型例子,描绘了夜间灯烛辉煌、香炉烟雾缭绕的富贵场景,元稹在《遣春十首》中也用到:"荧煌仰金榜,错落濡飞翰。"quot;荧煌"与"煜"字意境相似。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隐晦华丽的诗风著称,他在《碧城三首》中写道:"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虽然没有直接用"煜"字,但其营造的朦胧光辉意境为后世诗人使用"煜"字提供了审美范式,温庭筠在《夜宴谣》中写道:"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其富丽堂皇的描写风格也体现了与"煜"字相似的美学追求。
宋代含"煜"字的诗句
宋代诗词中"煜"字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诗人们通过这一字眼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意境,北宋初期,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道:"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虽未直接用"煜",但其对自然光景的描写方式影响了宋人对光线的审美表达。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巨匠,在《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中写道:"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quot;光摇"二字虽非"煜",却同样传达了光线摇曳生辉的意境,黄庭坚在《寄黄几复》中写道:"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其"灯"意象与"煜"字的光明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诗人陆游在《夜读兵书》中写道:"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直接用"耿"形容灯光,与"煜"字用法相似,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对自然光色的敏锐捕捉为"煜"字的运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词作中也常见"煜"字的身影,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未直接用"煜",但其对光线的敏感描写(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展现了宋代词人对明暗对比的艺术处理,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其辉煌的元宵夜景描写与"煜"字所要表达的意境高度契合。
元明清含"煜"字的诗句
元明清时期,"煜"字在诗词中的运用呈现出新的特点,元代诗人萨都剌在《满江红·金陵怀古》中写道:"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虽怀古伤今,但其对昔日金陵辉煌的想象中隐含着"煜"字所代表的光明意象。
明代诗人高启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写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其雄浑的诗风中,"煜"字所代表的光明宏大得到了新的诠释,唐寅在《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其明媚的春光描写与"煜"字的光明内涵相呼应。
清代诗词中,"煜"字的运用更加多样化,纳兰性德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写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其对光线的敏感把握为"煜"字的运用提供了细腻的情感基础,袁枚在《所见》中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其明快的诗风中,"煜"字所代表的光明愉悦得到了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在《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中直接使用"煜"字:"电光煜爚烧晴空,霹雳一声天地裂。"这是明清诗词中少有的直接使用"煜"字的例子,形象地描绘了雷电交加时光芒四射的景象,郑板桥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其对坚韧精神的歌颂,与"煜"字所象征的光明不屈有着内在的联系。
"煜"字诗句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含"煜"字的诗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从意象构建上看,"煜"字常用来描绘各种光源,如日光、月光、烛光、火光等,营造出或辉煌、或温暖、或神秘的氛围,陆机《文赋》中"炳若缛绣,凄若繁弦"的描写,虽未直接用"煜",但体现了类似的光影艺术效果。
从情感表达角度看,"煜"字诗句多用于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希望、欢愉、赞美等,但有时也通过光明的意象反衬黑暗或表达虚幻,如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光线的缺失,反而强化了"煜"字所代表的光明价值。
从修辞手法分析,"煜"字常与比喻、夸张等修辞结合使用,增强表现力,如将星光比作"煜爚",将朝霞形容为"煜霅",都是通过"煜"字强化视觉冲击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谈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正是"煜"字在诗词中运用的美学原则。
在文化内涵方面,"煜"字诗句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光明的崇拜,自古就有"光明正大"、"明德惟馨"等观念,"煜"字所代表的光明意象与这种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煜"字也体现了文人雅士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如"煜煜生辉"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华或品德出众。
从审美价值来看,"煜"字诗句展现了中华美学中"灿烂"与"含蓄"的辩证统一,即使是最耀眼的"煜爚",也往往带着一丝朦胧,如李商隐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光线描写,体现了中国美学中"光芒内敛"的审美理想。
通过对历代含"煜"字诗句的系统梳理,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一字眼在古典诗词中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感受到了中国文人对于光明意象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表达。"煜"字从最初形容物理光线的明亮,逐渐发展为表达精神光辉的象征,这一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煜"字依然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依然需要追求那种"煜煜生辉"的精神境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煜"字所代表的光明,或许正是那最高境界的象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探寻含"煜"字的诗句,不仅是一次语言之旅,更是一次文化寻根,这些璀璨的诗句,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明灯,煜煜生辉,照亮了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之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684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5-10-15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2023-05-26im
2024-02-26im
2025-04-17im
2024-01-24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3-06-19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