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袅袅十三余"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以其独特的音韵美感和形象描绘而流传千古,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句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读音本身也值得探讨,本文将详细解析这句诗的读音、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诗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出处
这句诗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风清丽俊爽,尤擅七绝,这首诗是杜牧赠别一位年轻歌女的作品,通过对少女青春美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娉娉袅袅"的读音解析
"娉娉袅袅"四个字都是叠词,读起来音韵优美,朗朗上口,具体读音如下:
- 娉:拼音为pīng,第一声
- 袅:拼音为niǎo,第三声
"娉娉袅袅"的正确读音是:pīng pīng niǎo niǎo。
值得注意的是,"娉"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容易与"聘"(pìn)混淆。"娉"与"聘"在古代是通假字,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分化,"娉"专用于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十三余"的含义解读
"十三余"字面意思是十三岁多一点,指的是诗中少女的年龄,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正值青春年少,被称为"豆蔻年华"。
"豆蔻梢头二月初"进一步以二月初的豆蔻花比喻少女的青春美丽,豆蔻是一种植物,其花在早春开放,娇嫩鲜艳,常被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整句诗的意境分析
"娉娉袅袅十三余"通过叠词的运用和形象的比喻,生动描绘了一位青春少女的美丽形象:
1、"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的样子,四个字都是叠词,读起来音调起伏,仿佛能看到少女轻盈摇曳的身姿。
2、"十三余":点明少女的年龄,正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年华。
3、"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早春的豆蔻花作比,既写出少女的娇嫩美丽,又暗含春光易逝、青春短暂的感慨。
整句诗通过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优美,创造出一种含蓄婉约的审美意境,展现了杜牧诗歌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化知识扩展
1、古代年龄称谓:
-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 及笄之年:女子15岁(成年)
- 弱冠之年:男子20岁(成年)
2、古代对女子美的描写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美的描写往往采用含蓄委婉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比喻,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娉娉袅袅"的描写延续了这一传统。
3、杜牧与扬州:
杜牧曾在扬州任职,对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美丽多有描写,这首诗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也成为描写扬州的经典名句。
现代应用与误读辨析
在现代,"娉娉袅袅"这一表达仍被用于形容女子体态优美,但需要注意:
1、常见误读:
- 将"娉"(pīng)误读为pìn
- 将"袅"(niǎo)误读为miǎo
2、使用场合:
虽然这一表达优美,但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作品或书面表达中。
3、年龄观念的差异:
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已算青春年华,而在现代,这一年龄对应的还是少年时期,社会观念已有很大不同。
"娉娉袅袅十三余"这一诗句以其优美的音韵和形象的比喻,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少女青春的经典表达,通过对其读音、含义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诵读这首诗,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慢下来品味这样的诗句,不失为一种陶冶性情、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好方式。
附录
1、杜牧《赠别二首》全诗: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推荐阅读:
- 《杜牧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710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2025-11-26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