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舍得"二字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舍"与"得"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这种辩证关系在古典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铮铮,再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洒脱,诗人们用笔墨记录下了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们穿越时空,依然能够启迪今人对生活价值的思考。
一、舍功名得自在:古代诗人的仕隐抉择
中国古代文人普遍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然而宦海浮沉,功名利禄往往伴随着精神上的束缚与压抑,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时,许多诗人选择了舍弃仕途,回归本真,陶渊明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种对官场生活的彻底觉悟,使他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在《饮酒·其五》中,他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舍弃了功名利禄,却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种交换在陶渊明看来是值得的。
唐代诗人王维同样经历了从仕到隐的心路历程,早年积极进取的他,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逐渐转向佛禅思想,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终南别业》中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舍弃了政治上的野心,却获得了与自然对话的闲适,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禅意,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
李白则以更加豪放的方式表达了对功名的态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不向权贵低头的傲骨,使他虽然失去了仕途上的机会,却保持了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李白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他舍弃了世俗眼中的成功,却得到了精神上的无拘无束,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这些诗人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成就与地位,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由,当外在的追求与内心的声音产生冲突时,勇敢地倾听内心的召唤,有时需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二、舍执念得超脱:诗词中的情感智慧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爱恨别离、得失荣辱,如何面对这些情感波动,古人通过诗词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打击后被贬黄州,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的态度展现了他对逆境的理解——舍弃对顺境的执念,才能在任何处境中都保持心灵的平静。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她在《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深切的哀愁背后,是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无尽追忆,在《渔家傲》中,她却表现出不同的心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种超越个人悲欢的宏大视野,显示了她逐渐舍弃对往昔的执着,转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自然界的枯荣循环,他领悟到生命的永恒不在于个体的长久,而在于整体的延续,舍弃对生命永恒的执念,反而能获得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以写情著称,他在《木兰花慢》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然而在《浣溪沙》中,他又写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种对当下美好瞬间的珍惜,显示了他逐渐舍弃对永恒的追求,转而珍视眼前拥有的智慧。
这些诗词告诉我们,人生中的许多痛苦源于我们的执念——对爱情的执着、对成功的渴望、对生命的贪恋,学会适时地放下,反而能够获得心灵的解脱与自由,正如佛教所言"放下即自在",诗词中的这种情感智慧对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舍浮华得本真: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艺术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古人"舍浮华得本真"的生活智慧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虽然自己身处困境,却心系天下寒士,这种超越个人物质需求的精神追求令人动容,他舍弃了对个人物质享受的追求,却得到了心怀天下的胸襟。
刘禹锡的《陋室铭》更是直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赞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物质条件的简陋并不影响精神的丰富,这种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表达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超过物质享受的态度,他还在《猪肉颂》中幽默地描述了如何用简单的方法烹制猪肉,显示出他对朴素生活的热爱与智慧。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了"性灵说",主张诗歌应抒发真性情,反对形式上的雕琢,他在《遣兴》中写道:"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这种追求本真、反对矫饰的创作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舍弃外在的浮华,才能得到内在的真实。
这些诗词中体现的生活态度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质享受,却忽略了精神的滋养,古人告诉我们,适当地舍弃一些物质追求,反而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四、舍小我得大我:家国情怀与生命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超越个人得失,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屈原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遭到放逐,却依然心系楚国百姓,最终选择投汨罗江以明志,他舍弃了个人的生命,却得到了精神的永恒,成为爱国诗人的典范。
杜甫的"三吏"、"三别"系列诗作,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如《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的描写,充满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他舍弃了个人安逸的可能,选择与人民同甘共苦,从而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真实的伟大诗篇。
陆游在临终前写下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期盼,他一生主张抗金,虽屡遭排挤,却从未放弃理想,舍弃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却得到了千古爱国诗人的美名。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选择舍生取义,保持了民族气节,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这些诗词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能够超越个人得失,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时,他的生命就会获得更大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社会,这种家国情怀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舍得之间的生命艺术
从陶渊明的田园归隐到文天祥的舍生取义,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舍得"智慧是多层次的,它既包括个人生活方式的取舍,也包括情感态度的调整,更包括价值观念的抉择,这些诗词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命课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和时间内,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
宋代哲学家邵雍在《心安吟》中写道:"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道出了舍得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并能做出相应的取舍时,他的心就安了,而心安则是人生最大的获得。
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现代社会,古人的"舍得"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人生不是一味地获取,适当地舍弃反而能够获得更多;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能用物质衡量,精神的充实与自由往往需要以舍弃某些物质享受为代价;个人的小我需要融入更大的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当我们困惑于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时,不妨读读这些诗词,让古人的智慧照亮我们的心灵,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有些最珍贵的东西,恰恰需要我们舍弃执着才能得到,这或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在舍得之间,找到生命的平衡与艺术。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07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5-10-23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