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间传说

古文解义之要诀,详述训诂方法与实例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7日 阅读:41 评论:0

一、引言:古文解义之重要性

古文解义之要诀,详述训诂方法与实例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血脉,先贤智慧之载体也,自甲骨文始,历金文、篆隶,至唐宋八大家,文脉绵延三千余载,今人读古书,每苦其义晦涩难明,盖因时代悬隔,语言变迁故也,清代学者戴震曾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也,所以成词者字也。"此言道出了文字训诂对于理解古代经典的根本性作用。

古文解义非仅文字游戏,实乃文化传承之要务,朱熹穷毕生之力注"四书",王念孙父子著《广雅疏证》,皆为此中典范,今人欲窥传统文化堂奥,必先通训诂之学;欲明先哲微言大义,必先晓解义之法,本文将从字形、音韵、训诂、语境四维详述古文解义之术,辅以实例,使读者得门径而入。

二、字形分析法:六书为本,探字源流

许慎《说文解字》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六书者,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解古文当首重字形,以形索义,此为根本。

象形字如"日"、"月"、"山"、"水",观其篆体,犹见物形,指事字如"上"、"下",以符号表抽象概念,会意字如"休"(人倚木而息)、"信"(人言为信),合二字之义而生新义,形声字如"江"(水工声)、"河"(水可声),半表义半表音,明此,则字义可推。

试解《论语》"学而时习之"句。"学"字繁体作"學",从臼从爻从子从冖,臼象两手,爻象交木,子示对象,冖表覆盖,整体表示双手摆弄算筹教导孩童之意。"习"字繁体作"習",从羽从白,象鸟振翅学飞之状,故知此句非仅言温习功课,实含实践体认之义。

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老"字甲骨文象长发拄杖老人形,本义为年长者,此处前两"老"作动词用,意为"敬养",此乃词性活用,亦当从字形本义引申而来。

三、音韵推求法:因声求义,破假借之惑

清儒王念孙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古书多假借字,若拘泥字形,必致误解,音韵学乃解古文之利器,需明古今音变规律。

试看《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参差"今音cēn cī,古音近"岑笞",状不齐貌,又如"窈窕淑女","窈窕"古音近"杳挑",表幽静美好之态,不明古音,则难会其妙。

假借之例:《论语》"由也好勇过我"中"由"指子路,本字为"冑",因音同而假借;《孟子》"为长者折枝"中"枝"通"肢",皆需依音破借。

双声叠韵联绵词尤需注意:《庄子》"彷徨乎无为其侧","彷徨"双声;"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叠韵,此类词义存乎声,不可拆解。

四、训诂考证法:以经解经,参稽故训

汉儒郑玄注经,必引群书;清儒戴震治学,强调"以字考经,以经考字",解古文当广征博引,互证发明。

一词多义者需辨析:《论语》"君子不器"之"器",郑玄注为"器皿",朱熹解为"专用之才",当结合"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理解,此处"器"指拘泥于具体功用。

古今异义者当明辨:《史记》"妻子对哭"中"妻子"指妻与子,非今义;《孟子》"牺牲既成"中"牺牲"指祭祀牲畜,无今之献身义。

名物制度需考证:《周礼》"六卿"非后世之卿相;《礼记》"豆"为食器,非今之豆类,清代阮元编《经籍籑诂》,可为参考。

五、语境体认法:文脉为纲,义随境转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义有行于彼而不行于此者。"同一字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或有差异。

《论语》"仁"字凡109见,然"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侧重点不同;《孟子》"性善"之"性"与"食色性也"之"性"内涵有别,此皆需据上下文细辨。

虚词尤需注意:《庄子》"之"字有作代词("涸辙之鲋")、助词("庖丁之解牛")、动词("之沛")等不同用法,王引之《经传释词》可资参考。

修辞手法亦当明察:《诗经》"硕鼠硕鼠"为呼告;《楚辞》"香草美人"多象征,刘勰《文心雕龙》论比兴,可助理解。

六、综合运用:以《论语》首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此章需综合诸法:先考"学"、"习"字形本义(见前文);次辨"说"通"悦",为假借;再证"朋"指同门(郑玄注"同师曰朋"),非今之朋友;又察"愠"从心昷声,含怒而不发之意(《说文》);最后统观全章,知三句递进,由个人修养到人际交往再到道德境界,乃孔子教学总纲。

七、训诂明而后义理明

古文解义,诚非易事,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唯有恪守"一字不忽过,一义不轻放"的态度,综合运用形、音、训、境四法,方能渐入古人之境,得见圣贤本怀。

今人读古书,或望文生义,或穿凿附会,皆因不明训诂之道,若能以本文所述方法为基,辅以《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工具书,持之以恒,必能登堂入室,与古为友,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525.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