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考,笔架之古称与源流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8日 阅读:46 评论:0

文房四宝之辅器

文房雅器考,笔架之古称与源流

自古文人雅士,以笔墨为生涯,以纸砚为伴侣,然文房之用,非止四宝,尚有诸多辅器,各司其职,各显其妙,其中笔架一物,虽为小器,却关乎翰墨之雅致,书画之从容,今考其源流,辨其称谓,实为探究古代文房文化之一隅也。

笔架者,搁笔之具也,文人挥毫泼墨之际,时有停笔思索之时,若使笔毫随意搁置,恐污案几,损笔锋,故需专器以承之,此物形制多变,材质各异,自唐宋以降,渐成文房必备之物,然其称谓,历代不一,有"笔格"、"笔山"、"笔床"、"笔搁"诸名,各有渊源,各具意趣,今试为梳理,以明其流变。

笔架之古称考

笔架在古籍中最常见的称谓当属"笔格",此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取其"格置"之意。《唐书·艺文志》载:"文房之用,笔墨纸砚之外,尚有笔格、水滴诸器。"宋代米芾《砚史》亦云:"笔格以玉为贵,铜次之,木又次之。"可见"笔格"之名,唐宋时期已为通称。

"笔床"之称,则更为古雅。《南史·文学传》载:"徐陵少时,父摛为晋安王侍读,尝以银笔床赐之。"此名取意笔之卧处,犹如人之卧床,颇具诗意,唐代陆龟蒙《和袭美江南书情二十韵》诗云:"笔床茶灶小,竹径草亭幽。"可见此称在唐代文人中颇为流行。

"笔山"之名,则因其形制而来,明清时期,笔架多作山峰连绵之状,故有此称,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笔山以灵璧、英石为之,取其自然峰峦之势。"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中亦有"玉笔山子镇文房"之句,足见此名在明清时期的盛行。

此外尚有"笔搁"之称,较为直白,多见于明清小说笔记中。《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探春房内陈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地下西面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唾壶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大椅,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两边又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不必细说,上面两席是李纨、探春二人,东边一席是宝钗,西边一席是黛玉,下面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两边又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中虽未明言笔架,然"文王鼎"旁当有笔架之设,古人称之为"笔搁"者,即此物也。

笔架之源流演变

笔架之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汉代简牍文书盛行,官吏文人书写频繁,自然需要搁笔之具,考古发现中,汉代已有铜制笔架出土,形制简朴,多为横梁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笔架渐趋精美。《世说新语》载:"王羲之尝以珊瑚笔格赠谢安。"可见当时笔架已为文人雅赠之物。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文房器具制作精良,笔架材质形制更为多样,除传统的铜、木材质外,开始出现玉、石、陶瓷等高档材料制作的笔架,唐代诗人白居易《北窗三友》诗云:"石倚笔格冷,茶注茶瓯香。"描述了石制笔架的清雅之趣,唐代笔架形制除横梁式外,还出现了山峰状、人物状等更具艺术性的设计。

宋代文人地位提高,文房清玩之风更盛,笔架制作达到高峰,宋代笔架讲究"小中见大",往往在方寸之间展现山水意境,米芾《砚史》中记载了一种"十二峰笔格",以青玉雕琢十二座微型山峰,错落有致,既可搁笔,又可赏玩,实为文房妙品,宋代还流行一种"卧仙"笔架,造型为一斜卧的老者,背部凹陷处用以搁笔,既实用又富趣味。

明清时期,笔架制作更为精巧繁复,材质也更为多样,竹雕、木雕、牙角、珐琅等工艺都被应用于笔架制作,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详细记载了各类笔架的优劣:"玉笔格以山形者为佳,铜笔格以古雅者为贵,木笔格以紫檀、黄杨为上。"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笔架更是极尽奢华,有金镶玉、点翠嵌宝等工艺,成为皇家文房的珍玩。

笔架之材质与工艺

笔架材质多样,各具特色,玉质笔架最为珍贵,古人以玉比德,玉笔架不仅实用,更寓君子之德。《礼记·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笔架置于案头,亦含此意,玉材中以和田青玉、白玉为贵,雕琢多取山形,象征"仁者乐山"之意。

金属笔架以铜制为主,有青铜、黄铜之分,青铜笔格多仿古器形制,庄重古朴;黄铜笔格则可鎏金错银,富丽堂皇,明代宣德年间制作的铜笔格尤为著名,底部常铸"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为后世所珍。

木制笔架材质丰富,紫檀、黄花梨、黄杨、楠木皆可为之,木笔架或光素无纹,尽显木纹之美;或精雕细琢,展现工艺之精,清代苏州、扬州等地制作的木雕笔架,常饰以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玲珑剔透,堪称绝艺。

石质笔架多取灵璧石、英石、端石等天然奇石,稍加琢磨即成,此类笔架妙在天然,石之皱褶孔窍,恰成搁笔之处,宋代文人尤爱此类"不假雕琢"的笔架,视为"天工"之作。

陶瓷笔架始见于唐宋,至明清大盛,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均有生产,有素三彩、青花、粉彩等品种,造型除传统山形外,还有仿生造型如瓜果、动物等,生动有趣。

此外尚有竹雕、牙角、漆器、珐琅等材质的笔架,各具特色,竹雕笔架多取竹节自然形态,略施雕琢即成;象牙笔架常雕刻精细纹饰;漆器笔架则以雕漆、剔红工艺为贵;珐琅笔架色彩艳丽,多为宫廷所用。

笔架之文化意蕴

笔架虽为小物,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制多取山形,源于文人对山水的向往,古人云"仁者乐山",案头一座笔山,可寄托林泉之志,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笔架上的微型山水,正是这"可居可游"之境的缩影。

笔架还与文人隐逸思想相关,魏晋以来,隐逸文化盛行,文人虽居庙堂,心向山林,笔架上的峰峦叠嶂,成为他们精神栖息的象征,唐代白居易《草堂记》中描述其庐山草堂陈设:"有琴一张,有笔格一,有书数帙。"简朴的笔格与琴书相伴,正是文人隐逸生活的写照。

笔架制作还体现了"器以载道"的传统思想,古人认为,日常用器也应蕴含道德教化,笔架造型端庄,比例协调,寓含中庸之道;材质自然质朴,反对奢靡,体现节俭之德;功能实用与审美结合,彰显"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

笔架还与文人雅集文化相关,古代文人聚会,常以文房清玩相赏鉴,笔架作为案头常设之物,自然成为品评的对象,宋代《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苏轼、米芾等文人雅士聚集一堂,赏玩书画文房的情景,其中当不乏精美笔架的身影。

笔架之鉴藏与传承

笔架作为文房雅器,历来为收藏家所重,鉴别古笔架,首重材质与工艺,玉笔架需看玉质是否温润,雕工是否流畅;铜笔架需辨铜质与锈色,判断年代;木笔架需察木质与包浆,确定种类与年代,形制方面,唐宋笔架简朴大气,明清笔架精巧繁复,各有特色。

笔架收藏讲究"真、精、新"。"真"指年代真实,非后世仿制;"精"指工艺精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新"指保存完好,无明显损伤,明代项元汴《蕉窗九录》中记载了诸多文房器具的鉴别方法,可为参考。

当代笔架制作,既有传统工艺的延续,也有创新设计的发展,苏州、扬州等地仍有工匠制作传统形制的木雕、玉雕笔架;现代设计师也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笔架作品,这种传承与创新,使笔架这一古老文房器具在现代社会仍焕发生机。

笔架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器物本身的保存,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人情趣和生活美学的传播,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房文化重新受到重视,笔架作为文房的重要组成,其鉴赏与收藏也渐成风尚,博物馆、美术馆常举办文房器具专题展览,使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古代笔架精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器大道

笔架一物,虽为文房小器,然观其称谓之雅,源流之远,材质之丰,意蕴之深,实可谓"小器大道",从"笔格"到"笔山",从铜木到金玉,从实用到赏玩,笔架的演变折射出中国文房文化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传统工艺与文人审美的完美结合。

今人探究笔架之古称,非仅为考据之名相,更为追寻那蕴含于器物之中的文人精神与生活美学,案头一座笔架,不仅为搁笔之需,更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当毛笔轻轻搁置于山形笔架之上,仿佛文人暂别尘嚣,神游于自己的精神山水之间,此中之趣,岂非笔墨所能尽述?

《礼记·学记》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文房之艺,正是古人"乐学"之具,笔架作为文房雅器,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历程,承载了千年文化的积淀,今日我们重拾这些古称雅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一种精致生活态度的追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或许我们需要这样一方小小的笔架,让心灵有所依托,让生活有些许从容与雅致。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98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