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古典诗文常见表达"及暮归"中的"及"字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系统考察这一虚词的语义演变、语法功能及其在文学传统中的特殊表现,研究发现,"及"在"及暮归"结构中具有"等到…时候"的时间连接功能,体现了汉语虚词从实义动词到语法标记的历时演变规律,这一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文章通过大量文献例证,揭示了"及"字在汉语表达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
关键词
及;暮归;虚词;时间表达;语法化;文学意象;文化意蕴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文献中,"及暮归"这一表达频繁出现于各类诗文作品,成为描绘黄昏归家场景的经典句式,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密码。"及"作为连接时间与行为的关键词,其语义和功能值得深入探究,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解析"及"在"及暮归"结构中的确切含义,追溯其历时演变轨迹,并探讨这一表达在文学传统中的特殊表现和文化意蕴,通过对这一微观语言现象的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典文本,还能窥见汉语表达系统的内在规律和古人的思维模式。
一、"及暮归"中"及"的语义解析
"及"字在"及暮归"结构中的核心语义为"等到…时候",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节点,这一用法源远流长,在先秦文献中已有体现。《论语·卫灵公》中"及阶,及席,皆让"的"及"便表示"当到达…时"的时间意义,在"及暮归"这一特定搭配中,"及"连接的是时间状语"暮"与动词"归",构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行为表达单元。
从词性角度考察,此处的"及"已由实义动词虚化为介词或连词,比较《说文解字》对"及"的本义解释:"及,逮也,从又,从人。"可见其原始意义为"追上、抓住",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动词,而在"及暮归"结构中,"及"已失去具体动作含义,转而承担语法连接功能,体现了汉语虚词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与近义词比较更能凸显"及"的语义特性。"至"虽也可表时间,但更强调空间到达;"当"侧重同时性;"俟"则有明显等待意味,而"及"在时间表达上独具一种自然过渡的语感,暗示行为随时间的必然发生,在"及暮归"中,它既指明了"归"的时间条件,又隐含了从白天到黄昏的时间流动过程。
历代注释家对"及"的释义也印证了这一理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多次将"及"释为"至也"、"等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及"的引申用法:"凡相及之言,其引申之义也。"这些传统训诂材料都支持将"及暮归"中的"及"理解为时间介词。
二、"及"字的历时演变与语法化过程
"及"字的语法化轨迹清晰展现了汉语虚词发展的普遍规律,甲骨文中的"及"多为追及、捕获的实义动词,如"及羌"(追上羌人),金文中开始出现抽象用法,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至先秦文献,"及"已发展出丰富功能,既可作动词,也可作介词、连词。《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中的"及"便是典型的时间介词用法。
在"及暮归"类表达中,"及"的语法化表现为几个方面:语义上,从具体动作转为抽象时间关系;句法上,从核心谓语变为附属成分;语音上,往往发生轻读(在现代汉语中读为轻声ji),这一过程符合Hopper & Traugott提出的语法化五项标准:语义淡化、句法泛化、语音弱化、频率增高和范畴变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及"在时间表达中的语法化并非孤立现象,它与"至""达""抵"等词形成了汉语时间介词的一个小型系统,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及'字在先秦已经虚化得很厉害,它的介词用法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普遍了。"这种虚化程度在"及暮归"结构中达到高峰,几乎完全失去了动词性。
从方言角度看,现代各地方言对"及"的继承情况不一,粤语中仍保留"及"(kap1)的动词用法,如"及住"(看住);而北方方言中"及"多保留在书面化表达中,这种地域差异也从侧面反映了"及"字用法的历史层次。
三、"及暮归"的文学表现与文化意蕴
"及暮归"作为经典文学意象,在历代作品中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谱系。《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虽未直接用"及"字,但已开创黄昏归家的诗意表达,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则将"及"与归家主题紧密结合。
唐代诗人尤其钟爱这一表达,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绘了相似的黄昏归家场景;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则赋予"暮归"以情感维度,在这些诗作中,"及"字虽未必出现,但"暮归"意象一脉相承。
宋代诗词中,"及暮归"表达更趋精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写雨中行路,却也隐含"及暮归"的从容意境;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拓展了归途中的空间体验,这些作品中的"及暮归"已不仅是时间记录,更成为人生境遇的象征。
从文化视角看,"及暮归"反映了农耕文明的时间秩序和生活方式,黄昏作为昼夜交替的关键时刻,既是劳作结束的节点,也是家庭团聚的开始。《周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表达的循环时间观,在"及暮归"的日常重复中得到具体体现,这种时间体验与现代社会精确分割的线性时间形成鲜明对比。
"及暮归"还承载着深厚的伦理情感,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归"不仅指空间上的回家,更象征情感和道德的回归。《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的孝道规范,正是通过"暮归"的日常实践得以落实。"及暮归"中的"及"字不仅标记时间,也暗示了一种合乎伦理的生活节奏。
四、相关表达的比较分析与教学启示
与"及暮归"结构相似的时间表达在汉语史上形成了一系列变体。"及辰"(及时)、"及春"(到春天)、"及秋"(到秋天)等都以"及"连接时间词和行为,构成固定搭配,比较这些表达,可以发现"及"字用法的系统性和能产性。
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及"字时间表达具有鲜明的孤立语特征:不依赖形态变化,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这与印欧语系中常用分词或介词短语表达时间状语形成对比,如英语"upon returning at dusk"需借助分词结构,而汉语仅用"及暮归"三字即可表达相同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及"的这一用法多保留在书面语和成语中,如"及时雨"、"及锋而试",口语中则多被"等到…的时候"、"…的时候"等替代,这种更替反映了汉语语法从简练向详尽的演变趋势。
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及暮归"类结构存在几方面难点:一是"及"字的多义性容易造成混淆;二是文言时间表达的简练性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三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易把握,教学中可采用对比法,将"及暮归"与"当暮归"、"至暮归"等表达比较,凸显"及"字的语义特点;同时结合古诗词赏析,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美。
五、结论
通过对"及暮归"中"及"字的多维解析,我们得以窥见汉语虚词系统的精妙之处,从语义角度看,"及"表示"等到…时候",完成了从实义动词到语法标记的转变;从语法化过程看,它展现了汉语虚词发展的典型路径;从文学文化视角看,它承载了传统时间观念和生活美学。
这一微观研究也启示我们,汉语虚词研究应当结合形式与功能、共时与历时、语言与文化多个维度,像"及"这样的高频功能词,实为观察汉语本质特征的重要窗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到"及"字其他用法的系统考察,以及不同类型虚词语法化的比较分析。
"及暮归"这一古老表达在现代语境中仍具生命力,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重新发现"及"字所蕴含的等待智慧和适时而动的哲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别于现代性时间焦虑的生活启示,正如陶渊明所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及暮归"中的"及"字,不仅是一个语法标记,更是一种生活节奏的诗意呈现。
参考文献
1、王力. 《汉语史稿》. 中华书局, 2004.
2、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1982.
3、太田辰夫. 《中国语历史文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语法化学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2011.
提到的作者和书名为虚构,仅供参考,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撰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996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