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厌高中的厌字何解?——探析古汉语中的厌字内涵

作者:im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阅读:62 评论:0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句。"厌"字的含义常让现代读者感到困惑,在现代汉语中,"厌"多表示"讨厌、厌恶",但在古汉语中,它的含义更为丰富,本文将深入探讨"山不厌高"中"厌"字的准确含义,并结合古代文献,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诗句的深刻内涵。

山不厌高中的厌字何解?——探析古汉语中的厌字内涵

一、"厌"字的本义与演变

**1. "厌"字的本义

"厌"(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形由"厂"(山崖)和"犬"(狗)组成,本义可能与"压制、镇压"有关,在《说文解字》中,"厌"被解释为"笮也",即"压制、堵塞"的意思。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天降祸于周,俾我兄弟并有乱心,以为伯父忧,我一二亲昵甥舅,不皇启处,于今十年,勤戍五年,余一人无日忘之,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惧以待时,伯父若肆大惠,复二文之业,弛周室之忧,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其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灵于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无勤,诸侯用宁,蝥贼远屏,晋之力也,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征怨于百姓,而伯父有荣施,先王庸之。" quot;厌"有"满足"之意。

**2. "厌"的引申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厌"的语义逐渐扩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含义:

1、满足:如"贪得无厌"中的"厌"即"满足"之意。

2、厌恶:如《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里的"不堪"与"厌"有相似之处,但"厌"更强调心理上的排斥。

3、压制、镇压:如《汉书·王莽传》:"莽厌汉家,欲更制度。" 这里的"厌"指"压制"。

4、厌倦:如《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惮"与"厌"有相通之处,表示疲倦。

二、"山不厌高"中"厌"的准确含义

**1. 诗句背景

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表达求贤若渴之情的诗,quot;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贤才越多越好,永远不会满足,这里的"厌"应当理解为"满足",而非"厌恶"。

**2. 古代文献佐证

在《荀子·劝学》中有类似表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里的"积"与"厌"在语义上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不满足于现状"。《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体现了对无限境界的追求,与"山不厌高"的意境相合。

**3. 现代误解的纠正

由于现代汉语中"厌"多表示"讨厌",许多人误以为"山不厌高"的意思是"山不会讨厌自己太高",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山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很高而满足,仍会继续增高;海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很深而满足,仍会继续加深。" 以此比喻贤才的聚集永无止境。

三、"厌"字在其他经典中的用法

1. "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这里的"厌"指"满足",整句意为"学习而不知满足",强调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

2. "贪得无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厌"同样表示"满足",形容贪心不足。

3. "神人之所厌"(《庄子·列御寇》)

此处的"厌"有"压制、排斥"之意,指神人所厌恶的事物。

四、从"厌"字看古汉语的语义演变

"厌"字的语义变化反映了汉语汇发展的普遍规律:

1、词义扩大:从最初的"压制"引申出"满足""厌恶"等多个含义。

2、词义缩小:现代汉语中,"厌"主要用于"厌恶"义,其他含义逐渐淡化。

3、语境赖性:古汉语中,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五、结语

通过对"山不厌高"中"厌"字的分析,我们不仅更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诗的深刻含义,也看到了古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确解读古代文献中的字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在阅读古典诗文时,更加注重字词的精准理解,从而领略其中更深层次的美学与哲学意蕴。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01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