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作为一种温顺而又坚韧的动物,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还是在诗歌中,都经常能看到对羊的描写。本文将会通过对一些中外文学作品中对羊的描写进行梳理和分析,来探究羊这一主题在文学中所承载的意义。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木兰花·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曾有过这样的描写:“坐看牧羊细软肥,远送花钿轻踏归。此地离宫嵩少府,惟留清香不减衣。”这一段诗在描写牧羊人放羊的画面时,融入了对于山水环境的记述,不仅让整体画面更加丰满,同时也将羊和草原的景色紧密联系在一起。至此,白居易成功的将他眼前的羊以及整个景致描绘的隐喻含义显现出来:
羊是草原上的一份子,它们所吃的如细软肥的小草,便构成了草原的壮美和厚重,在那里繁衍生息。白居易将“清香”留在了这里,也带出了青草的香气,让我们想到羊挤奶后留下的香气,以及想象中那少女嫁过去后留下的清香。
海子在其《观潮》诗中有这首“养羊”:
在这首诗中,“养羊”的表达方式较为朴实且实际,没有显而易见的艺术化特点。但是,“山沟”和城市的“悬济南道”之间所对应的巨大反差,便在此时也渲染了出来。山上牧场和城市间所有相似的悬殊,都已成为这个社会文化的惊艳而美丽的状态。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说,他最初喜欢写的是风景,写山、写水。但厚重的历史和沉甸甸的民族影响在汇入其作品中后,也使来自民间的诗歌题材渐渐取代了原本对于风景的热爱。其中《七子之歌》一诗,便显得格外精彩:
在这一段诗句中,或许可以从“牛羊”这两个单词中,看到对于羊描述的突出部分。作为广大农民家庭的重要财产和经济支柱,“牛羊”这样能够给人带来实际收益的东西,也构成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基础之一,而在徐志摩笔下的描述中,羊还有一种性格上的体现。无论是与秃鹰争斗仍然自首,还是拥有独特的精神力量,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羊那种能顶天立地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意义存在。
辛弃疾在《野火集·泪腮羊》中有这样的描述:“全洛水纵横地,半城山将抱卧,密密针针茶园矮,紫屋隐隐茶亭挂,访苏亭,却忆伤春赋,九芝堂前作老骨。南峰山色好,几处阁子看牧羊。”在这段描述中,除了对茶园的描绘之外,还描绘了一幅美丽自然风景,并通过“看牧羊”的场景转化成精神层面的带来观点。
“南峰山色好,几处阁子看牧羊”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在自然美中获得心灵愉悦的过程。而长寿通过羊作为自然中的一个元素,这种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人性和温馨,同时也代表着辛弃疾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学的思考,是一种艺术灵魂和自然之间的共同体现。
近年来,网民们编纂了一首名为《我见青山多妩媚》的诗歌,并在各个平台上广为流传。这首诗吸收了众多中国歌德诗、汉语言诗以及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散文性质的文章可能像小说依然像诗歌的呈现方式,表达了浓浓的感情和文化情怀。
下面是该诗句中关于羊的描写: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41.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