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策》概述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各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战国历史、政治、外交、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战国策》的卷帙与篇章数量,历来学者多有讨论,一般认为现今流传的版本共33卷,包含497篇(一说486篇)文章,这些篇章长短不一,有的仅百余字,有的则长达数千言,共同构成了这部纵横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战国策》最初并非由一人编撰而成,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多人整理的结果,西汉时期,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校订宫廷藏书时,将当时流传的各种名称不一的策士言论集如《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加以整理,删除重复,按国别编排,最终定名为《战国策》,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记载:"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这里的"篇"实际相当于后世的"卷"。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和活动,记录了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外交斡旋,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合纵连横"战略思维,书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说理透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散文、辞赋、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策》的卷数考证
战国策》的卷数,历代文献记载有所不同,但主流观点认可刘向整理后的33卷本,这一卷数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旧唐书·经籍志》中均有明确记载,北宋曾巩(1019-1083)在重新校订《战国策》时,也确认了33卷的规模,并在序言中提到:"刘向所定著《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的"篇"与"卷"概念常有混用,刘向所称的"三十三篇"实际上是指三十三卷,每卷包含若干篇文章。《秦策》分为五卷,《齐策》分为六卷,《楚策》、《赵策》、《魏策》各分为四卷,《韩策》、《燕策》各分为三卷,《宋卫策》与《中山策》合为一卷,共计三十三卷,这种按国别分卷的方式,既体现了战国时期列国并立的历史特点,也便于读者按国检索相关内容。
历史上,《战国策》的卷数曾有过变化,东汉高诱为《战国策》作注时,采用的是21卷本,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内容已经散佚,到了唐代,《战国策》已残缺不全,仅存11卷,北宋时期,经过曾巩的广泛搜求与整理,才使33卷本得以恢复,南宋时期,姚宏和鲍彪分别对《战国策》进行了校注,都采用了33卷的体系,元代吴师道在鲍彪注本基础上作了补正,也维持了这一卷数,明清以来的各种版本,基本上都沿袭了33卷的传统。
现代学者通过对各种版本的比较研究,确认33卷本是《战国策》最完整的形态,每卷的篇幅长短不一,内容多寡不均,这与各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和史料丰富程度有关,秦国作为最终统一六国的强国,《秦策》内容最为丰富,分为五卷;而中山国作为小国,《中山策》仅占一卷中的部分内容,与宋卫合为一卷。
三、《战国策》的篇章统计
《战国策》全书包含的具体篇章数量,因统计标准不同而略有差异,根据现代学者的详细统计,普遍认为全书共有497篇(也有学者统计为486篇),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对某些连贯内容的划分标准不同——是将一段完整的外交对话或事件视为一篇,还是将其中的不同回合拆分为多篇。
《战国策》的篇章在各卷中分布不均,以《秦策》为例,五卷共收录约80篇,内容涉及商鞅变法、张仪连横、范雎远交近攻等重要历史事件,而《齐策》六卷约70篇,记载了田单复国、孟尝君养士等著名故事。《楚策》四卷约50篇,《赵策》四卷约60篇,《魏策》四卷约65篇,《韩策》三卷约40篇,《燕策》三卷约30篇,《宋卫策》与《中山策》合卷约20篇,这种分布反映了战国七雄中秦、齐、楚、赵、魏等国历史活动更为活跃,史料更为丰富。
《战国策》的篇章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外交游说类,如《苏秦始将连横》、《张仪说秦王》等,展现了纵横家的辩才和谋略;二是政治谋略类,如《范雎至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记录了重要的政治决策过程;三是军事战略类,如《田单攻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四是人物轶事类,如《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等,刻画了各类人物的性格和智慧。
这些篇章虽然独立成篇,但相互之间常有联系,共同构成了战国历史的宏大画卷,如苏秦、张仪等人的活动就散见于多国策中,通过不同篇章的互补,可以全面了解他们的纵横之术,许多篇章在不同国家的策中都有记载,只是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这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多重视角。
四、《战国策》的版本流变与篇章保存
《战国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版本众多,篇章内容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变化,了解其版本流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卷帙和篇章的真实情况。
最早的《战国策》版本当属刘向整理的33卷本,但这一原本早已失传,东汉高诱的21卷注本也只残存少量内容,唐代的11卷残本更是支离破碎,北宋曾巩重新搜集整理的33卷本,成为后世各种版本的基础,南宋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校注本:一是姚宏的续注本,二是鲍彪的新注本,这两个版本都基于33卷体系,但在篇目编排和文字校勘上有所不同,元代吴师道在鲍彪注本基础上作了《战国策校注》,成为明清时期最通行的版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了与《战国策》类似的文献,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这27篇文献中有11篇内容与今本《战国策》相同或相似,但文字有所差异,为研究《战国策》的早期形态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今本《战国策》中的一些篇章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和修改,但主体内容保持了相对稳定。
明清时期,《战国策》被收入多种丛书,如《四库全书》、《士礼居丛书》等,清嘉庆八年(1803年)黄丕烈刊刻的《士礼居丛书》本《战国策》,以吴师道校注本为底本,参校多种善本,成为近代最受推崇的版本,现代通行的《战国策》点校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均以士礼居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整理而成。
在篇章保存方面,《战国策》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内容得以完整流传,但也有一些篇章在历代流传中可能遗失或残缺,通过与《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的对照,可以发现《战国策》中某些记载更为详细,而有些事件则在《战国策》中未见记载,这说明刘向在整理时可能已有所筛选,后世流传中也可能有少量散佚,不过,从整体上看,现存497篇(或486篇)已经基本涵盖了《战国策》的主体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和活动。
五、《战国策》篇章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战国策》497篇(或486篇)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可观,在质量和价值上更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这些篇章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特有的文风和思想,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的篇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喻、寓言、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楚策四》中"狐假虎威"的寓言,《燕策二》中"鹬蚌相争"的故事,都成为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其次是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典型的情节,塑造了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一系列鲜明形象,再次是说理透彻有力,纵横家的论辩往往环环相扣,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些特点使《战国策》成为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深远。
从思想价值看,《战国策》的篇章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观念,一是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策士们注重实际效果,不拘泥于道德教条,如《秦策二》中张仪说:"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谋者,万事之得失也。"二是强调审时度势的智慧,主张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如《齐策五》所言:"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三是重视人才和谋略的作用,如《燕策一》中郭隗论求贤之道,提出了"千金买骨"的著名比喻,这些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其中包含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智慧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从史学价值看,《战国策》497篇(或486篇)记载了大量不见于其他史料的珍贵内容,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虽然其中部分记载可能有夸张或虚构的成分,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但总体上真实反映了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谋臣策士活跃的历史图景,特别是关于各国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的记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战国策》的篇章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辞赋家如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明显受到《战国策》论辩风格的影响;司马迁《史记》中许多人物传记也取材于《战国策》的相关篇章;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同样从中汲取营养;直至清代,如龚自珍等人的文章仍可见《战国策》的遗风,可以说,《战国策》497篇(或486篇)文章构成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六、结语
《战国策》作为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重要典籍,以其33卷497篇(或486篇)的规模,为我们保存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丰富智慧,尽管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卷帙和篇章数量曾有变化,但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和校勘,其主体内容得以完整保存,这部著作不仅在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其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也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阅读《战国策》,不仅是为了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更是为了汲取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智慧,那些生动的篇章、雄辩的语言、精妙的谋略,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论从文献学、历史学、文学还是思想研究的角度,《战国策》33卷497篇(或486篇)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珍视,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074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5-10-1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