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四杰,乱世中的文化坚守者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2日 阅读:46 评论:0

民国二十七年秋,西流河畔的芦苇已经泛黄,风吹过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无数文人墨客在低声吟诵,河畔一座破败的祠堂里,四位身着长衫的男子围坐在一张斑驳的八仙桌旁,桌上摆着一壶浊酒和几碟小菜。

西流四杰,乱世中的文化坚守者

"来,为我们的'西流四杰'再干一杯!"年纪最长的陈墨白举起酒杯,他的手指修长,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墨迹,其他三人——杜若飞、周砚之和年纪最小的方子期也跟着举杯,酒杯相碰的声音在空荡的祠堂里格外清脆。

一、乱世聚首

这四位被称为"西流四杰"的文人,原本素不相识,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因缘际会地聚在了西流河畔这座废弃的祠堂里。

陈墨白是第一个来的,他是前清举人,家学渊源,写得一手好字,战乱中,他带着祖传的几十箱书籍逃难至此,发现这座祠堂虽然破败,但藏书阁还算完好,便在此落脚,每日整理书籍,偶尔教附近的孩子认字。

杜若飞是第二个,他曾在北平某大学任教,专攻诗词歌赋,炮火逼近北平时,他带着几本珍本诗册和一把古琴仓皇南逃,路过西流河时,被陈墨白挽留,两人一见如故。

周砚之来得最狼狈,他是江南有名的画家,日军占领苏州后,他拒绝为日本人作画,连夜逃出,途中遭遇土匪,所有财物被抢,只抢回了一方祖传的砚台和几支秃笔,当他衣衫褴褛地出现在祠堂门口时,陈墨白和杜若飞正在下棋。

"这位兄台,若不嫌弃,请进来喝杯热茶。"陈墨白的一句话,让周砚之这个硬汉子当场落泪。

方子期是最年轻的一个,只有二十二岁,他是西流河本地大户人家的少爷,原本在上海读书,战争爆发后被迫返乡,他带来了新式的思想和一箱子"禁书"——鲁迅、胡适的作品,其他三人最初对这个穿西装的年轻人颇有戒心,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方子期能用毛笔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

二、四艺交融

祠堂的东厢房被他们改造成了书房,陈墨白的书法作品挂满了东墙,杜若飞的诗词手稿堆在西窗下,周砚之的画作铺在北面的案几上,而方子期带来的新书则占据了南面的书架,四种艺术在这里奇妙地交融。

每天清晨,陈墨白总是第一个起床,研墨练字,他的楷书方正刚劲,行书则如行云流水,杜若飞常说:"看墨白写字,如观武士舞剑,每一笔都力透纸背。"

杜若飞自己则喜欢在午后抚琴吟诗,他的古琴技艺算不得高超,但配上他低沉的嗓音,别有一番韵味,周砚之常常一边作画,一边跟着琴声轻哼,他擅长画梅,说是"梅之傲骨,最配这乱世"。

方子期虽然年轻,却是四人中最忙碌的一个,他白天要去镇上小学教书,晚上回来还要整理新书,常常工作到深夜,其他三人起初对他带来的白话文作品嗤之以鼻,但渐渐地,他们也开始偷偷翻阅那些"离经叛道"的文字。

"你们看这段,"有一天深夜,陈墨白突然指着鲁迅的一篇文章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说得真好。"杜若飞和周砚之凑过来看,三人竟讨论到天明,方子期早上起床时,发现三位长辈眼睛通红,却神情兴奋。

三、危难时刻

民国二十八年春,日军逼近西流河,镇上开始有人逃难,祠堂附近的村民也越来越少。

一天夜里,方子期急匆匆地跑回祠堂,脸色煞白。"不好了,"他气喘吁吁地说,"镇上维持会的汉奸李麻子向日本人告密,说我们这里有'反日文人',明天日军就要来搜查!"

四人面面相觑,陈墨白最先镇定下来:"书籍字画不能落入敌手,必须马上转移。"

那一夜,四人通宵未眠,他们将最珍贵的典籍和字画打包,由方子期联系可靠的学生家长,分散藏匿,天快亮时,祠堂已经空了大半,但仍有不少物品来不及转移。

"你们三个先走,"陈墨白突然说,"我留下。"

"不行!"杜若飞坚决反对,"要留一起留!"

周砚之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磨墨,在宣纸上画了一株傲雪的红梅,方子期急得直跺脚:"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

陈墨白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子期,你还年轻,中国的未来需要你这样的人,我们三个老骨头,活够了。"

在方子期的坚持下,他们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剩下的书籍藏在祠堂地窖里,四人暂时躲到后山的山洞里。

四、文化星火

日军果然来了,他们在祠堂里翻箱倒柜,却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气急败坏之下,放火烧了祠堂,躲在山上四人看着浓烟升起,心如刀绞。

"没关系,"陈墨白强忍泪水说,"只要人在,文化就不会断绝。"

他们在山洞里度过了艰难的一个月,白天,陈墨白用树枝在地上教孩子们写字;晚上,杜若飞轻声吟诗,周砚之在石壁上作画,方子期则讲述山外的抗战消息。

春天过去时,战局有所缓和,四人回到已成废墟的祠堂,在灰烬中寻找可能幸存的东西,奇迹般地,他们发现了周砚之那幅红梅图——它被压在了一块倒塌的横梁下,只有一角被烧焦。

"看,"周砚之指着画说,"梅还在。"

四人相视而笑,他们决定重建祠堂,不仅要恢复原貌,还要办一所学校,让西流河畔的文化星火得以延续。

五、余音袅袅

多年后,当方子期已是著名学者,他回到西流河畔,看到当年重建的祠堂依然屹立,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文化馆,馆前的石碑上刻着"西流四杰"的事迹,而馆内陈列着陈墨白的字、杜若飞的诗、周砚之的画,以及他自己当年带来的那些书籍。

老馆长是当年方子期教过的学生,他指着一个玻璃柜说:"方老师,您看,这是周老师最后画的那幅红梅,我们一直好好保存着。"

方子期凝视着那幅画,右下角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他突然想起那个在战火纷飞中,四位文人坚守文化的冬天,那时的他们,就像这株红梅,在严寒中绽放。

"西流四杰"的故事或许鲜为人知,但他们的精神,如同西流河的水,静静流淌,永不干涸。

故事核心:本文通过"西流四杰"在抗战时期的坚守,展现了文化人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精神力量,四位主角各有所长——书法、诗词、绘画和新文学,他们在乱世中相互扶持,保护文化遗产,最终让文化星火得以延续。

创作手法: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从四人聚首的场景切入,再回溯各自的背景和相遇过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陈墨白指甲缝里的墨迹、周砚之的砚台等)塑造人物形象,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红梅、西流河等)深化了主题。

修改建议: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四人之间的思想冲突(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人物关系更加立体,也可以描写某个具体的文物抢救过程,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感染力。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2726.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