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僻字的读音与含义
"鸣骹直上一千尺"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句充满动感与意境的诗句,其中的"骹"字较为生僻,许多读者可能不知其读音与含义。
"骹"的正确读音是qiāo(音同"敲"),意为"响箭"或"鸣镝",即古代一种带有哨子的箭,射出时会发出尖锐的声响。"鸣骹"就是指"响箭飞鸣"。
整句诗可以理解为:"响箭呼啸着直冲云霄,高达千尺",描绘了一幅箭矢破空、气势磅礴的画面。
二、诗句出处与背景
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诗鬼",其诗风奇崛诡丽,意象奇特,常以夸张、幻想的笔触描绘战争、边塞等题材。"鸣骹直上一千尺"虽非原诗中的句子,但风格与李贺的诗歌特点高度契合,因此常被误认为是他的作品,这句诗更可能是后人仿李贺风格所作,或出自其他诗人的佚句。
三、诗句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鸣骹直上一千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箭矢飞射的场景:
"鸣骹"——听觉上的冲击,箭矢破空之声尖锐刺耳。
"直上"——视觉上的动态感,箭矢如闪电般冲天而起。
"一千尺"——极言其高,并非实指,而是强调箭势之猛、射程之远。
短短七字,却让读者仿佛听到箭啸、看到箭影,极具画面感。
"一千尺"(约300米)远超古代弓箭的实际射程(一般不超过200米),但诗人通过夸张手法,强化了箭矢的威力和气势,使诗句更具震撼力,这种手法在李贺、李白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常见,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此句带有典型的边塞诗风格,展现战场上的紧张与壮烈,类似的诗句还有:
-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些诗句都通过强烈的动态描写,渲染战争的激烈与将士的英勇。
四、生僻字在古诗词中的价值
古诗词中常有生僻字,如"骹"(qiāo)、"罅"(xià)、"翥"(zhù)等,它们虽然增加了阅读难度,但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生僻字往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意象,如:
- "骹"比"箭"更显古雅,且特指"响箭",使诗句更具特色。
-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碎"与"叫"搭配,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
诗人选用生僻字,往往是为了追求精准的表达或独特的韵律,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垂"与"涌"的搭配,使画面更具张力。
许多生僻字承载着古代的生活、军事、风俗等信息,如"骹"反映了古代弓箭的种类,"罅"(裂缝)常见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中,学习这些字,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
五、如何正确阅读和理解古诗词中的生僻字?
遇到生僻字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 《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可提供准确的读音和释义。
- 在线工具如"汉典网"、"国学大师"等也能快速查询。
如"鸣骹直上一千尺",即使不知"骹"的意思,也可通过"鸣""直上"等词推测与"箭"相关。
古诗词讲究平仄、对仗,生僻字的选用往往符合格律要求,如李贺的诗常用险韵,以增强艺术效果。
通过大量阅读唐诗宋词,逐渐熟悉常见的生僻字和典故,提高鉴赏能力。
六、古诗词的魅力在于探索
"鸣骹直上一千尺"虽是一句简短的诗,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生僻字的存在并非障碍,而是古诗词独特魅力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不仅能读懂诗句,更能领略古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下次再遇到生僻字时,不妨耐心查证、细细品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5093.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5-09-27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5-04-18im
2025-04-20im
2025-04-18im
2025-04-21im
2024-03-04im
2025-04-21im
2025-02-14im
2024-03-03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