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简介
《长风吹月度海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其上阕写中秋之夜的景色,下阕写诗人赏月时的感受和联想。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全词充满了对中秋节的喜悦之情和对人生的旷达之感。
二、创作背景
《长风吹月度海来》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罢官闲居之时,当时,宋朝正值南宋末年,内忧外患并存。辛弃疾一生胸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排挤,过着闲居赋闲的生活。这首词写于一个中秋之夜,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旷达之感。
三、赏析
(1)中秋月夜,芳菲依旧
“长风吹月度海来,歌散月边溪上水。”起首三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在中秋节的夜晚,随着长风吹拂,明月从海上飘然而来。歌声在月边散开,伴随着清澈的水声,在溪边响起。短短三句,将中秋月夜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
(2)诗人赏月,三番四问
“所恨清秋赋不就,鸾镜碧云风雨月,次此更双清”。在赏月之际,诗人想起自己长久以来对国家的担忧和忧患,感到十分遗憾。他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但是一直没有实现。他把月亮比作“鸾镜”,把白云比作“碧云”,把风雨比作“风雨月”。“次此更双清”,在这清秋之夜,月亮、白云、风雨交织在一起,显得更加清丽。
(3)对人生感慨,明月常照
“应念诗人感,庾亮夜分吹笛,谢安鸥波夜深月。”词中,诗人引用庾亮在夜间吹笛、谢安乘舟观月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庾亮在夜间吹笛,是为了表达对国家的担忧和忧患。谢安在夜深之时乘舟赏月,是为了忘却尘世的烦恼。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志之士,希望能够为国家效力,但是却一直没有实现。他借用庾亮和谢安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4)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佳景奈何时,定水月未肯梦江梅”。“佳景奈何时”,多么好的景色啊,但诗人却无心欣赏。“定水月未肯梦江梅”,月亮在水中明明是固定的,但是诗人却梦想着它能够像江梅一样自由。诗人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希望国家能够像江梅一样自由和昌盛。
四、结语
《长风吹月度海来》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全词充满了对中秋节的喜悦之情和对人生的旷达之感。这首词不仅是一首咏月词,也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6793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5-10-22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