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后赤壁赋: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im 时间:2024年03月02日 阅读:63 评论:0

   一、前言

苏轼后赤壁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乃文坛大家,诗歌赋皆有名世之作,其后赤壁赋更是其得意之作。本赋乃其贬谪黄州期间创作,时值"乌台诗案"风波过后,苏轼心绪郁郁,寄情山水以求排遣。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东临长江,西接鄂州。该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刘备在此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赤壁之战,如今更以苏轼亲题匾额《赤壁》而闻名遐迩。

   二、赋文赏析

  《后赤壁赋》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赤壁之景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游赤壁时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1. 景物描摹

  苏轼笔下的赤壁,山清水秀,风光旖旎。他写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精华,其坚若金石之固。"赤壁的山水既有壮丽雄伟之势,又有轻灵秀美之韵,令人心旷神怡。

  2. 人文景观

  赤壁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轼在赋中提到了诸葛亮的草庐、周瑜的铜雀台等历史遗迹,缅怀了三国时期风起云涌的战争岁月。

  3. 情景交融

  苏轼在描绘赤壁之景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他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在赤壁的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第二部分主要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悟。

  1. 政治抱负

  苏轼在赋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写道:"吾尝从丈人游于蜀,登青城山,望峨眉之巅,使人豪气生发。一览蜀之山川,使人应接不暇。虽有绝顶之高,亦或有幽谷之深,是以知天下之大也。"苏轼壮志凌云,希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2. 人生感悟

  苏轼在赤壁之行中,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他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第三部分主要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哲学思考。

  1. 生与死

  苏轼在赋中探讨了生与死的关系,他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认为,生与死是自然界的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2. 得与失

  苏轼在赋中也探讨了得与失的问题,他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得与失也是自然界的规律,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三、结语

  《后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传世佳作。该赋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赤壁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还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哲学思考。后世对此赋推崇备至,鲁迅先生更是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赞其为:"盖文章中之事也。"

标签: 当代艺术散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72114.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