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成语"投畀豺豹"的读音困惑
在浩瀚的中华成语宝库中,"投畀豺豹"是一个颇具古意且用法特殊的成语,许多人在初次见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对它的读音产生困惑,尤其是其中的"畀"字,更是让不少人感到陌生,本文将从读音入手,全面解析这个成语的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准确掌握其发音、理解其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投畀豺豹"的正确读音为"tóu bì chái bào"。"投"读作tóu,第二声;"畀"读作bì,第四声;"豺"读作chái,第二声;"豹"读作bào,第四声,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原句为"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后来演变为"投畀豺豹"的用法。
二、"投畀豺豹"的读音详解
让我们先来分解这个成语中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投"(tóu):这个字相对常见,意思是"扔、掷",读第二声,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语中有些人会误读为第一声,但在成语中必须保持第二声的准确发音。
"畀"(bì):这是成语中最容易读错的字。"畀"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许多人会误读为"卑"(bēi)或"畀"(bǐ),它正确读作bì,第四声,意思是"给予、付与"。
"豺"(chái):指豺狼,读第二声,有时会被误读为cái,但正确的声母是ch,不是c。
"豹"(bào):指豹子,读第四声,这个字读音相对明确,较少出现误读。
在实际使用中,"投畀豺豹"常见的误读有以下几种:
一是将"畀"读作"卑"(bēi),这种误读源于对"畀"字的不熟悉,加上"卑"字更为常见,导致人们倾向于用熟悉的字代替生僻字。
二是将"畀"读作"畀"(bǐ),这种误读可能受到"比"、"彼"等字的影响,但实际上"畀"的正确读音是bì。
三是将"豺"读作cái,这种误读混淆了平舌音和翘舌音,需要注意"豺"的声母是ch,不是c。
为了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正确读音,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联想法:将"投畀"联想为"头币"(tóu bì),即"头等货币",虽然意思无关,但可以帮助记忆读音。
拆解法:quot;投"是常见字,"畀"与"必"同音,"豺"与"柴"同音,"豹"与"报"同音。
语境法:将成语放入句子中记忆,如"对这种恶人,就应该投畀(bì)豺豹"。
三、"投畀豺豹"的出处与典故
"投畀豺豹"源自《诗经·小雅·巷伯》第七章:"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这是一首表达愤懑和诅咒的诗,作者遭受谗言陷害,因而发出强烈的诅咒,希望将进谗言的人扔给豺虎,如果豺虎不吃,就扔到北方荒凉之地,如果北方也不接受,就交给上天惩罚。
从最初的"投畀豺虎"到后来的"投畀豺豹",成语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豺"和"豹"经常并称,都是凶猛的野兽,且"豺豹"在发音上更为顺口,在《后汉书》等典籍中,已经可以看到"投畀豺豹"的用法。
历史上,这个成语常被用于表达对奸佞小人的憎恶,如《晋书》中记载,王敦叛乱时,有人上书请求"投畀豺虎",表达对叛乱者的愤恨,唐代韩愈在《原毁》中也写道:"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这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投畀豺豹"的成语,但表达了对诽谤者的强烈谴责,与成语的精神内涵一致。
四、"投畀豺豹"的含义解析
从字面上看,"投畀豺豹"的意思是"将某人或某物扔给豺狼和豹子",这里的"投"是投掷、扔弃的意思;"畀"是给予、交付的意思;"豺豹"则指凶猛的野兽豺和豹。
这个成语的引申义是形容对某人或某物的极端憎恶和唾弃,希望其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或毁灭,它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诅咒和愤恨情绪,通常用于对那些罪大恶极、人神共愤的人或事物。
"投畀豺豹"带有非常强烈的贬义和诅咒色彩,属于极端的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时需格外谨慎,一般只用于表达对极端邪恶或造成极大伤害的人或事物的愤恨,不适用于日常的轻微不满或普通批评。
与"投畀豺豹"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千夫所指":形容触犯众怒,受到众人的指责。
"人神共愤":形容罪恶深重,使人和神都感到愤怒。
"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也抵偿不了罪恶。
"天诛地灭":形容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
五、"投畀豺豹"的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投畀豺豹"的使用场合非常有限,一般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表达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罪大恶极之人(如战争罪犯、恐怖分子等)的强烈愤慨。
在文学作品中,用于渲染对反派人物的憎恶情绪。
在正式谴责声明中,表达对某些极端行为的强烈抗议。
由于"投畀豺豹"带有强烈的诅咒意味,使用时需格外注意:
避免过度使用:这种极端表达如果使用过于频繁,会削弱语言的严肃性和表达效果。
注意场合:在正式公文、学术论文等场合应避免使用,以免显得不够客观理性。
对象明确:只适用于真正罪大恶极的对象,不可用于一般的批评或不同意见的表达。
尽管使用频率不高,但在一些特定场合仍能看到这个成语的应用:
在谴责恐怖袭击的声明中:"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令人发指,肇事者应当被投畀豺豹。"
在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中:"秦桧陷害忠良,后世百姓恨不能将其投畀豺豹。"
在表达对历史罪人的愤慨时:"二战中的纳粹战犯罪行累累,投畀豺豹亦不为过。"
六、"投畀豺豹"在文学中的应用
在古代诗文中,"投畀豺豹"及其原形"投畀豺虎"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愤懑之情,如:
宋代陆游《冬日感怀》:"世间巧拙何曾有,死后文章未足多,惟有诗情浑不减,独吟佳句欲如何?投畀豺虎天不管,归来华表鹤应过。"诗中借用"投畀豺虎"表达对世事不公的愤慨。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也有:"使天下后世,知有投畀豺虎之刑,而不以刀锯鼎镬为威也。"这里将"投畀豺虎"视为一种严厉的刑罚。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的使用更为审慎,多用于历史题材或表达极端情感的场景: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写道:"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是因为骂人,被师父赶出寺门,说是'投畀豺虎'了。"这里通过引用成语,展现了严厉的惩罚。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描写对恶人的憎恨时,也曾借用类似表达:"这等恶贼,当真该投畀豺虎,让野兽分尸而食。"
在文学创作中,"投畀豺豹"这一成语能够产生以下艺术效果:
强化情感:通过极端的意象表达强烈的憎恶或愤慨,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营造氛围:在历史或武侠题材中,使用这类古语能够增强时代感和文学韵味。
突出主题:通过对恶人的极端诅咒,反衬正义的价值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七、类似成语的比较分析
"投鼠忌器"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怕伤害到相关的人或物,虽然两者都以"投"开头,但意义截然不同:
情感色彩:"投畀豺豹"是极端憎恨的表达,而"投鼠忌器"是顾虑的表达。
使用对象:"投畀豺豹"针对极端恶人,"投鼠忌器"针对一般的不良行为。
语法结构:"投畀豺豹"中的"畀"是给予的意思,而"投鼠忌器"中的"忌"是顾忌的意思。
两者都表达对恶人的极端惩罚,但有区别:
惩罚方式:"投畀豺豹"是被野兽撕咬,"千刀万剐"是凌迟酷刑。
语源不同:"投畀豺豹"出自《诗经》,"千刀万剐"源于古代酷刑。
使用频率:"千刀万剐"在现代口语中使用更多,"投畀豺豹"更为书面和古老。
两者都表达极端憎恶,但侧重点不同:
"投畀豺豹"强调惩罚的方式——被野兽吞噬。
"人神共愤"强调愤怒的范围——人和神都愤怒。
"人神共愤"在现代使用频率更高,语气相对"投畀豺豹"稍轻。
八、学习生僻成语的方法建议
对于"投畀豺豹"这类生僻成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记忆读音:
分解记忆:将成语拆分为"投"+"畀"+"豺"+"豹",分别记忆每个字的读音。
联想记忆:将"畀"联想为"必须"的"必"(同音),"豺"联想为"柴火"的"柴"(同音)。
多读多用:在适当的语境中多次使用,强化记忆。
理解这类成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字面解析: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体。
出处研究:查阅成语的原始出处和典故,了解其历史背景。
例句分析:通过阅读典型例句,体会成语的具体用法和语境。
要正确掌握这类成语的使用,建议:
阅读积累:多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观察成语的实际运用。
模仿写作:尝试在适当的语境中模仿使用成语。
请教反馈:使用后请教老师或资深人士,获取使用是否恰当的反馈。
九、成语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投畀豺豹"这样的成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中华语言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类成语,我们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
在准确掌握"投畀豺豹"的读音(tóu bì chái bào)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它反映了古人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痛恨,展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作为现代人,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类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既不滥用其极端表达,也不忽视其文化价值,做到在适当的场合准确、得体地运用。
正如语言学家帕默尔所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通过"投畀豺豹"这样的成语,我们得以一窥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心理,这正是成语学习的深层意义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9838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5-10-04im
2024-03-03im
2024-01-24im
2023-05-29im
2023-06-04im
2023-06-16im
2023-10-07im
2023-06-20im
2023-10-07im
2023-06-19im
2023-06-14im
2025-04-18im
2024-01-24im
2025-04-17im
2023-06-06im
2023-06-14im
2023-05-25im
2023-06-02im
2023-06-19im
2023-05-25im
2023-05-25i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