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雅称考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1日 阅读:58 评论:0

一、沙之古称溯源

沙之雅称考

沙之为物,自古有之,而称谓各异。《说文解字》云:"沙,水散石也。"此乃今之常称,然古籍之中,沙之雅称甚多,不可胜数。《尔雅·释地》有"碛"字,郭璞注曰:"碛,沙石也。"此乃沙之古称之一,又《诗经·大雅》有"濯濯厥灵"之句,毛传释"濯"为"沙",可见"濯"亦为沙之古称。

《山海经》中记载:"流沙之山,沙石自沸。"此处"流沙"一词,既指沙之流动状态,亦为特定称谓。《楚辞·招魂》有"流沙千里"之语,王逸注曰:"流沙,沙流行也。"此称谓至今犹存于地理名词之中,如"塔克拉玛干"古称"流沙"。

汉代典籍中,沙之雅称更为丰富。《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此处"盐泽"即今之罗布泊,其周边多沙,古人以"泽"称之,可见沙与水在古人观念中常有相通之处。

二、沙之形态称谓

沙因形态不同而有各异之称。《庄子·秋水》云:"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quot;渚"字,《说文》释为"小洲也",实乃水中积沙所成之小洲,又《诗经·秦风》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句,quot;蒹葭"生长于水边沙洲,故"洲"亦为沙之雅称。

细沙古人称为"尘"。《楚辞·渔父》有"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之句,此处"尘埃"即指细微之沙粒。《汉书·地理志》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此处"堆沙"乃指沙丘,为沙之积聚形态称谓。

流动之沙,古籍多称"飞沙"。《后汉书·西域传》载:"又有飞沙数百里,夏日多热风,为行旅之患。"《水经注》亦云:"飞沙击面,行者皆蔽目。"此称谓形象生动,至今犹用于形容沙尘暴天气。

三、沙之色泽称谓

沙因色泽不同而有各异雅称,白色细沙,古人称为"雪沙"或"素沙"。《拾遗记》载:"东海有素沙,细如粉尘,白如积雪。"《临海水土记》亦云:"夷州有雪沙,潮至没焉,潮退则见。"此等称谓极富诗意。

金色之沙,古籍多称"金沙"。《华阳国志》载:"越嶲郡有金沙江,沙土黄赤,水波荡漾,日光映之如金。"《岭表录异》亦云:"金沙自水底映日,光耀夺目。"此称谓至今仍用于各地金沙江、金沙湾等地名。

赤色之沙,古称"丹沙"或"朱沙"。《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郭璞注:"丹沙所出也。"《抱朴子》亦言:"朱沙者,赤色之沙也,可入药。"此等称谓多与矿物相关。

四、沙之地理称谓

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沙有独特称谓,沙漠古称"大漠"或"瀚海"。《汉书·匈奴传》载:"匈奴骑入代郡、雁门,杀掠吏民,汉使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驱马牛羊百余万,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是时汉东拔秽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而匈奴终不敢入。"此处"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其北为"大漠"。《后汉书·班超传》有"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之语,其背景即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称"瀚海"。

海边之沙古称"海沙"或"潮沙"。《临海异物志》载:"潮沙随月盈亏,月满则沙涨,月晦则沙退。"《南越志》亦云:"海沙细软,潮水涤之,色白如雪。"此等称谓多用于沿海地区。

河中之沙古称"河沙"或"溪沙"。《水经注·河水》云:"河出昆仑,泥沙俱下。"《荆州记》载:"溪沙澄澈,游鱼可数。"此类称谓强调沙之来源与所处环境。

五、沙之用途称谓

因用途不同,沙亦有专门称谓,建筑用沙古称"墐沙"。《周礼·考工记》云:"墐沙以和土。"郑玄注:"墐谓以沙饰墙也。"《营造法式》亦详载各类建筑用沙之选择与使用。

药用之沙古称"药沙"或"医沙"。《本草纲目》金石部载:"沙有数种,白者入肺经,赤者入心经,黑者入肾经。"《千金要方》亦有多处药用沙的记录,多用于外敷或温熨疗法。

计时用沙古称"更沙"或"漏沙"。《隋书·天文志》载:"漏刻之法,以更沙为准。"《宋史·舆服志》详述宫廷计时用沙之制作与使用规范,此等称谓多与古代科技相关。

六、沙之文化意象

沙在文学作品中常有象征意义,因而产生诸多意境化称谓。《楚辞》中沙多称"尘",象征世俗之污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田园将芜胡不归"之句,"芜"字本义为沙土贫瘠之地,此处象征仕途之荒芜。

唐诗中沙之意象更为丰富,王维"大漠孤烟直"之"大漠",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之"云海"(实指沙漠),岑参"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之"平沙",皆为沙之诗意称谓。

宋词中沙多称"霰"或"屑",取其细微飘散之意,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之"梦",与"沙"在梵语中同源,皆指虚幻不实之物,此等文化意象使沙之称谓更富哲学意味。

七、结语

沙之文言称谓,实乃中华文化之瑰宝,从《尔雅》之"碛"到《本草》之"药沙",从《诗经》之"濯"到唐诗之"大漠",沙之雅称随时代变迁而日益丰富,这些称谓不仅记录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今人研究这些雅称,既可了解古代物质文化,又能感悟先人对自然之敬畏与诗意表达,沙虽微末,其称大雅,这正是中华语言博大精深之体现。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1749.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