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在古文中的雅称与意蕴探微

作者:im 时间:2025年05月07日 阅读:50 评论:0

人情之重,古今同慨

"人情"二字,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既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亦是社会伦理的核心,今人常言"人情世故",而古人对此早有精妙表述,或以单字凝练,或以典故寄寓,或以诗词抒怀,探究"人情"在古文中的表达,不仅可窥见汉语词汇的流变,更能体悟传统文化中"重情尚义"的精神内核。


古文中的"人情":字词考释

单字为用:情、义、恩、惠

人情在古文中的雅称与意蕴探微

古人言简意赅,"人情"常以单字代之:

  • "情":如《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此处"情"兼指人性本真与交往之道。
  • "义":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强调人情当合乎道义。
  • "恩":如《三国志》载"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专指人情中的施受关系。
  • "惠":《诗经·邶风》有"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以"惠"表善意馈赠。

雅言复合:从"交情"到"世故"

古人亦以复合词深化"人情"内涵:

  • "交情":司马迁《报任安书》言"交游莫救,左右不亲",道尽人情冷暖。
  • "情谊":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物喻情。
  • "世故":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习世故",暗讽人情虚伪。

典籍中的"人情观":儒道殊途

儒家:人情与礼法的调和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将人情纳入伦理规范,子夏更直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提倡人情普世化,而《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则描绘了理想化的人情社会。

道家:超越人情的自然之道

庄子却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质疑人情羁绊,主张"至人无情",老子亦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以超然视角解构人情功利性。


诗词中的"人情":寄情于文

深情讴歌

古人常借诗词颂扬真挚人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离别之情。
  •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寄相思。

冷眼批判

亦有诗文揭露人情虚伪:

  • 白居易《放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讽世态炎凉。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倡超脱世俗人情。

典故与成语:人情的文化密码

经典典故

  • "管鲍之交":喻不计利害的真挚情谊(《史记·管晏列传》)。
  • "季札挂剑":季札为亡友挂剑于墓,践心诺之约(《史记·吴太伯世家》),彰显"信情"。

成语衍化

  • "雪中送炭":出自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赞危难时的人情温暖。
  • "世态炎凉":语出《晋书·王沈传》,叹人情随势而变。

人情观的现代启示

古人以"情义无价"为贵,以"市道之交"为耻,而今商业社会,"人情"常与利益纠缠,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反成稀缺,重读古文,可知人情之本,在于:

  1. 真诚为先:如《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 适度为美:墨子主张"兼爱"但反对"滥情",强调"义利之辨"。
  3. 超越功利:如《菜根谭》云"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人情千古,文脉相承

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质朴,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人情异化"的批判,"人情"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命题,古文中的雅称,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先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今人习用"人情"一词,若能溯其本源,或可少几分世故,多几分古风。

(全文共计1187字)

本文地址: https://www.shuiwy.com/a/106928.html

文章来源:im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网站首页 · 写春天的诗句 · 形容深爱的诗句 · 谜梦诗句 · 佳节 · 诗歌与人生 ·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

Powered By Zblog-php 京ICP备13025055号 站长统计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联系V:1310111777